遍插茱萸少一人,此人正在射菊花【重陽】

又到一年九月九,穿越大軍滿街走。

「重陽節」近幾年在我國又稍稍受到了些重視,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很多人的觀念裡,九月九日「重陽節」又是「敬老節」或「老人節」,似乎這一天大家的主要過節方式就是回家陪父母。不過您要是穿越到唐朝,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唐朝的「重陽節」跟老年人沒什麼特殊關係,它的代表性標誌是登高、菊花和茱萸。這三項裡我們先體驗哪一項呢?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啊?最想知道唐朝人在過重陽節的時候吃啥?

吃······好吧,帶穿越團到現在,對我大吃貨國的國民性早就習以為常了。咱們就先去嘗嘗這一天的特色食物。

您看現在面前擺著的這些點心,大都是熱氣騰騰剛上鍋蒸出來的。這一塊灰綠色的米糕叫「蓬餌」,漢代就有這種節令食物了。它是用「蓬草」(一種菊科植物,有香氣)和磨成粉的黍米拌在一起蒸制的。漢魏時,用米粉蒸的固體食物叫「餌」,用麥粉(麵粉)蒸的叫「餅」。重陽節正值深秋,各類菊科植物茂盛爭艷,所以採一些清香的蓬草來做「蓬餌」或者「蓬餅」正合時令。 

菊科植物裡最著名的是菊花,唐朝人也采菊花瓣來做吃食,主要是釀酒。在重陽節這天把菊花和黍米一起封壇投曲,要釀上一整年,第二年重陽節開壇飲「菊花酒」,芬芳微苦,別有詩意。除此之外,菊花也能做糕,您看旁邊這個糕面上能看見一絲絲花瓣的就是「菊花糕」了。還有麻葛糕、米錦糕等種種名目,都是蒸食。

您問為什麼全是糕啊?您忘了嗎,重陽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登高」,而「高」和「糕」同音,所以這天人們都湊趣只吃糕類食物,它們也有一個統稱,乾脆就叫「重陽糕」。

別挑三揀四的了,有得吃就不錯。您看那邊那位叫袁師德的,愁眉苦臉袖手看著別人吃,自己一塊都不敢動,為什麼?打聽一下,原來他父親叫「袁高」,唐朝人有嚴格的「避諱」習慣,父母的名字自己是絕對不能叫出口寫出來的,還要以各種方式表示尊敬。就因為「高」和「糕」同音,這位袁師德君就不好意思吃糕,每年九月九日要生生餓一天。[注59]相比之下,您能大口吞嚥重陽糕是多麼幸福啊。

別吃得太急啊,看,噎著了吧。趕緊把旁邊這杯酒拿起來猛喝一口。您怎麼又噴吐出來了?「這什麼酒啊?辣死人了!——哎,唐朝不是沒辣椒嗎?難道我們穿錯時代了?」 

哈哈哈,您這是品嚐到了辣椒在明朝傳入中國之前,中原大地上最流行的辛辣調味品——茱萸。

茱萸也叫「越椒」,也就是「南方的椒」,還有個名稱叫「艾子」,是藥用植物,味道香辣濃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所以是重陽節驅邪必備的神物。漢朝人過重陽節,人人都要佩戴茱萸,唐朝人則喜歡把茱萸插在頭上身上,或者乾脆像這樣,用茱萸泡酒喝,大概相當於後世把白娘子打回了原形的那種「雄黃酒」吧。 

「茱萸酒」的顏色比較深,擅長寫宮詞的詩人王建有一首《酬柏侍御答酒》:「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來白碗中。這度自知顏色重,不消詩裡弄溪翁。」而很多人也把「重陽節」叫作「茱萸節」,盛唐名相張說有一年在重陽節寫了五首詩呈給皇帝(《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其中有一首是:「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不過,要說到唐朝最著名的重陽詩,還得數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大詩人自己在長安為事業而奮鬥努力時,思念留在老家的親人兄弟,遠隔千里擬想家人過重陽節的情景。在這一天,全國各地的群眾都打包好酒水食物,佩插著茱萸,向附近的山丘高地進發,登高望遠,飲酒賞菊,賦詩思懷。其實王維那天也未必是自己宅在家裡,在長安,「重陽登高」的風氣更濃重,像他們這樣的文藝圈人士,沒有哪年這天不呼朋喚友出去遊樂比拚詩才的。 

長安城裡,普通百姓和低品官吏最喜歡的登高地點是「樂游原」,這個景點我們曾經在「長安五大景色一日游」當中介紹過。另外「曲江池」雖然完全談不上「高地」,但是很多人有地方出來閒逛遊玩就成,所以重陽節逛曲江的也不少。等到王維年長時名聲傳開了,有資格入宮去陪著皇帝公主過節,他的登高地點就換成長安城東北角的龍首原、大明宮——那地方的地勢比城內高,站在含元殿前向南看,能一直看到城南的大雁塔,「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長安大城就在腳下歷歷展開。 

不過奉詔入宮陪侍的大臣名人,未必有閒心站在廊上看風景。皇室重陽過節,除了例行的賜宴、賞菊、賦詩、賜物以外,在初唐和盛唐前期,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小眾活動,那就是舉行「射禮」。

「射禮」本來也是一項古老的禮制活動,大家按規程奏樂、射箭、飲酒、賞罰,以此來激勵人們居安思危、不忘武備。唐朝開國以後,前承三百年大亂世,全社會習武風氣濃厚,開國前兩代君主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都是當時非常有名的神箭手,所以朝廷也很重視「射禮」。平時不定期進行的不算,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是必定要「賜群臣大射」的,三月三日那次規模比較小,九月九日重陽節搞得很隆重熱烈。

比如在貞觀年間,那位最喜歡炫耀自己武功的李世民陛下就經常和近臣一起下場「大射」。按規定,「射禮」要在「射宮」舉行,但事實上沒有一個專門的宮殿叫「射宮」,都是臨時指定一個合適的宮內場地。貞觀年間曾經舉行過「大射」的有武德殿前、儀鳳殿前、觀德殿前、玄武門等。

前一天,有關負責人員把場地整理好,把樂隊的位置設定。在殿門之前九十步張設箭靶——注意,當時的箭靶可不是現在那種一圈一圈的圓形靶,而是用各種動物皮毛做的,叫「侯」。根據等級不同,用的動物也不一樣。唐朝皇帝參加射箭的話,靶子就是熊皮,叫「熊侯」;只有大臣們下場,靶子是鹿皮,叫「鹿侯」或「麋侯」。

箭靶的西邊和北邊各十步處,堆設擋箭的圍壘,高寬各七尺,這叫「乏」,是一種安全防護措施,盡量避免哪位手潮的大臣一箭飛出釘死觀眾(後面我們會看到,手潮的大臣是肯定會有的)。宮殿的台階下面設五套「楅」,也就是裝箭支的木筐,高三尺,寬三寸,厚一寸半,整體做成龍首蛇身狀,裡面裝滿箭支。

皇帝要站在殿前正中的位置射箭,在他西面還要佈置一些「侍射射位」,也就是陪射的大臣們的位置。另外,東邊階下陳設賞物,用來賞賜給射術高超的參賽大臣,西邊階下則設置罰酒的器具。九月九日這天天亮以後,皇帝穿著這種場合特製的禮服「武弁」,先舉行儀式接受大臣們覲見,然後帶大家來到「射宮」。奏樂,行酒二遍,一位「侍中」[注60]奏稱:「有司謹具,請射。」(各項準備工作就緒,請開始射禮。)另一位侍中往前聽皇帝的回答,聽完退後宣佈「制曰可」(天子說可以開始)。

於是君臣分別入座,由皇帝的近身侍衛(唐朝叫「千牛衛」)人員進呈天子的弓和箭。開射之前,樂隊先奏樂,當奏到樂曲《騶虞》的第五節時,只見皇帝開始拉弓,他發出的第一箭與樂曲的第六節相應,第二箭與第七節相應,這樣要連發四箭,奏樂奏到第九節,音樂和射箭同時停止。

皇帝的箭術秀完了,下面由千牛衛的將軍去查看射箭成績。初唐的時候,人們還是比較老實敢說真話的,並不因為是皇帝在射箭,就敢公然扯謊「陛下百發百中」。只見那將軍從九十步以外的箭靶那邊跑回來,手持四支拔下來的御箭,一一奏報。如果這箭射中了靶子中心,就說「此箭獲」;箭射得靠下了,說「此箭留」;射得靠上了,說「此箭揚」;射得偏左了,說「此箭左方」;射得偏右了,說「此箭右方」。

接下來「侍射」的大臣們按順序上場開弓,這時候樂隊是要奏樂曲《狸首》,大臣們也按音樂節奏發箭。一輪射完,有專人上門查看成績,射得最好的大臣賞賜馬匹,其次的賞賜綾羅綢緞布匹,如果射得離靶子十萬八千里遠,猛一看宮殿前擺了一盆盆盛開菊花供賞玩,再仔細瞧哪裡是菊花瓣,那不都是射歪的箭支嗎······那麼請您自覺去西階下領罰酒。

除了罰酒以外,有時候還要開嘲諷,比如貞觀年間的宰相蕭瑀,是出身南朝皇室的文弱書生,每次「大射」都成笑柄,大書法家歐陽詢專門寫詩嘲笑他:「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翻復下,應西還更東。十回俱著地,兩手並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急風吹著速度慢騰騰的箭,力氣弱的手掙扎駕馭強弓,本來想射高點兒,箭卻飛向下方,應該往西射,箭卻往東去了。射十次箭全都落地,別人都在領賞賜,他卻雙手空空的。請問這是誰啊?是封為宋國公的蕭瑀。)

唐玄宗開元年間,也有這麼兩位箭術寒磣的大臣,一位姓盧,一位姓李,二人在射禮上的箭全部脫靶,最好笑的是他倆還相互吐槽,李某說:「我的箭和盧箭都是三十步遠嘛。」別人不知道啥意思,他又解釋:「我的箭離靶子有三十步遠,盧的箭離我的箭有三十步遠。」——大哥,那箭靶離你們站的地方一共也就九十步遠好嗎。 

不管怎麼說吧,初盛唐時期,大部分文武官員還都具備上馬能跑、引弓能射的基本軍事素質。但是到了玄宗開元中期,天下承平日久,君臣驕奢怠慢,就有人上書要求停止「射禮」,理由居然是「射中的官員都要領賞,太浪費財物了」——你堂堂大唐國庫缺這點兒錢?

而李隆基陛下居然也就坡下驢地同意,算是省了一筆射箭比賽獎金,自此,宮中不再聽聞嗖嗖的羽箭破風與粗嗓子歡呼聲。

皇帝倒是毫不心疼地把金銀珠寶、錦緞華服、駿馬鷹犬、名園豪宅、山珍海味大把大把地賞賜給寵妃親族、近侍眷臣。他欣賞著為一騎紅塵荔枝來而甜笑的妃子容顏,縱容著淡掃蛾眉的虢國夫人強奪祖產競日炫富,他豢養的鬥雞小兒為父出殯能令地方官千里護柩奔喪,花萼相輝樓上「金開元」錢如雨灑落,南苑曲江池畔釵鈿委地碾落成泥,永新念奴高歌入雲,公孫大娘劍舞凝光,李謫仙醉賦沉香亭,吳道子破壁點龍睛。四十年太平天子,百餘載天朝盛世,人們只要沉醉在繁華富麗中縱情享樂就可以了,又有誰還會去關注那些費力不討好的古禮和軍備話題呢。

而此時河北上空的陰雲已經飄向關西,范陽節度使派遣的數千精兵壯馬,整齊陰沉地行走在一路向西的寬闊驛道上。斑斕獸皮製成了他們腰間修長的弓囊,胡祿箭筒裡裝滿鋒利的大羽箭,馬蹄聲聲,踏碎了長安夕陽投下的血流滿地般的光芒。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瞭解推薦:

王相濤.唐代重陽詩研究:〔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6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王永平.遊戲、競技與娛樂:中古社會生活透視.北京:中華書局,2010

張宏梅.唐代的節日與風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注59:此典故出自韋絢《劉賓客嘉話錄》。

注60:「侍中」:官名,在古代的本職是負責安排皇帝起居生活,到了唐朝這個官職已經演變為有議政、決策、監督權的宰相。一般定員二人。

《唐朝定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