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私奔地圖:旅行歲月

說起李斯特,大家都知道,他是鋼琴之王,而鋼琴又是樂器之王,如果沒有李斯特,鋼琴未必會成為樂器之王,當今的鋼琴家也不會有如此風光的地位。

首先,如今的鋼琴獨奏會就是由李斯特創立的。在他之前,鋼琴主要作為管絃樂隊的協奏樂器,或與交響樂隊分享一場音樂會。而李斯特的鋼琴獨奏可模擬管絃樂,別的鋼琴家彈的是鋼琴,李斯特可以把鋼琴彈成噴泉、鳥鳴、星辰、大海,彈成一種交響化的鋼琴獨奏。據說他可以把整部《幻想交響曲》用鋼琴彈下來,效果不遜於任何管絃樂。李斯特受歡迎的程度讓他不需要與人分享音樂會了,於是他以節省成本的「鋼琴獨奏會」獨自逍遙巡演。如今每個鋼琴家都開鋼琴獨奏音樂會,可以說,是李斯特讓他們成為舞台上的主角。

晚年的李斯特無心栽柳地發展起了自己的鋼琴學派。當年朋友們都覺得像他這個級別的鋼琴家,花那麼多時間教學生,實在太荒廢了。但如今看來,這卻是他意義最深遠的事業。他的心血在一些天資卓越的學生身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培養了不少傑出的鋼琴家,如著名的俄羅斯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Antow Grigorevich Rubinstein),英國鋼琴家、作曲家歐仁·達貝爾(Eugene Dabel)及葡萄牙、波蘭、德國等地的鋼琴名家,他們把李斯特的演奏法帶至世界各地發揚光大,德奧、俄國、英法系等各種鋼琴學派,追根溯源幾乎都回歸到了李斯特這個源頭 像我們熟悉的阿勞就是李斯特的第二代學生;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Van Cliburn)的母親,也是李斯特的第二代學生,算起來克萊本是第三代了;德國女鋼琴家埃利·奈伊(Elly Ney)曾跟隨李斯特的學生學琴;據說李斯特的徒子徒孫們已經構成了半部20世紀現代鋼琴史。也就是說,我們時代的鋼琴家幾乎都是用李斯特的方法彈鋼琴的。如今初學鋼琴的孩子們都彈《車爾尼鋼琴練習曲》,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部練習曲曾教出過李斯特。

在音樂史上,沒有一位鋼琴家像李斯特一樣,贏得如此廣泛的社會知名度,成為一代傳奇巨星。他非常幸運,遇上了最好的時代。在此之前,音樂家主要為宮廷和教會服務,難以走向公眾。啟蒙運動帶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法國大革命解放了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興起,宮廷與教會的權力與影響力式微,這樣的社會背景讓音樂家們紛紛離開宮廷、教會和贊助人,成為獨立音樂家,走向公共音樂廳,走向社會化,為公眾譜曲和演奏,演藝明星隨之而來。緊接著音樂風格改變了,獨立之後的音樂家為了吸引更多聽眾走進音樂廳,他們競相綻放、各顯神通,紛紛製造轟動的舞台效果。李斯特就是那個時代的幸運兒。

在貝多芬時代,鋼琴已成為中產階級最喜愛的樂器。那時沒有唱片,沒有播放器和音響,人們聽完一場音樂會,意猶未盡,回家想回味一番,只能自己在鋼琴上邊彈邊唱。鋼琴可彈多聲部音樂,可獨奏、可伴奏,人們在家自娛自樂的主要方式也就是彈琴唱歌,於是產生了不少鋼琴奏鳴曲、鋼琴舞曲和鋼琴版歌劇改編曲,李斯特就改編過七大本歌劇鋼琴曲,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也都得靠編寫舞曲和改編曲謀生。

時代準備就緒,只等鋼琴大神降臨。這時候,李斯特來到了巴黎。那真是音樂家的黃金時代,他們是萬眾矚目的娛樂明星,又是高貴的藝術家。劃時代的鋼琴之王李斯特,一人抵一個樂隊,以鋼琴製造了最瘋狂最絢爛的夢想。

關於李斯特那顛覆音樂史的神奇演奏,如今已不復重現了。我們在當年的一些漫畫裡面還可以領略他興奮若狂的神一般的魔力。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李斯特出場了,他在鋼琴前坐下,奏響第一個和弦,先側身微笑,看看台下的反應,之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浪漫飛舞的手勢,陶醉的面容,傲慢挺拔的身姿,被靈感激動得微微顫抖的身體,上帝一般夾雜著痛苦與喜悅的表情。他傾聽大自然,與百鳥對話,讚歎雪山大海,像浮士德一般痛苦求索。之後是命運的掙扎,來自地獄的火,遠方的隆隆雷聲……他讓鋼琴發出了管絃樂的音響,人們覺得地板在振動,心跟著他顫抖。巴黎的一位記者寫道:音樂會之後我坐馬車回家,一路上像白楊樹一樣瑟瑟發抖。著名女鋼琴家克拉拉(Clara Schumann)說,這簡直是一個神靈在演奏。

當時沒有高保真立體聲,沒有搖滾樂隊,人們哪裡聽過這樣的狂奏。據說每一次李斯特彈完之後,不是台下有貴婦昏倒,就是他自己昏倒在朋友的懷中。

當然,這昏倒也是噱頭和炒作。當年維持李斯特知名度的,除了傳奇般的演奏,主要就是他的緋聞,那些數不清的愛慕他的女人們。無論是兩百年前還是如今,八卦總是最吸引群眾眼球。

在李斯特16歲那年,父親得了胃炎,忽然間去世。臨終時,他對李斯特說,我只為你和女人的事擔心。那時候李斯特還不懂女人是怎麼回事,但父親一語成讖。

那個時候沒有電影電視,沒有娛樂業,人們晚上不是去沙龍,就是去看歌劇或李斯特。那時候的音樂巨星可比如今的郎朗李雲迪們風光多了。青年時代的李斯特非常迷人,一頭齊肩長髮,臉色蒼白,一雙眼睛藍得發綠,挺拔性感,不羈優雅。在青春最美好的9年裡,他花天酒地,夜夜趕飯局,赴邀約,穿梭在各種造作的文藝沙龍。衣香鬢影間,各種愛箭秋波,各種巧言挑逗。有一位伯爵夫人曾對肖邦開玩笑:「如果我還年輕貌美,我的小肖邦,我會選你做夫君,選費迪南德·希勒(Ferdinand Hiller)做男友,選李斯特做我的情人。」據說「適合做情人」在當時不僅指他高富帥而且體貼女人,也暗指他在床上和舞台上一樣火辣生猛。

李斯特的情人數目遠遠超過了學者們的不完全統計。其中有公開的長久的情人,有戀愛插曲,有崇拜他的鋼琴女生,有一夜情,也有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據說這些情人中還有小仲馬的「茶花女」瑪格麗特·戈蒂埃。他擅長與女人周旋,同時交往數個女人也能輕鬆搞定,甚至有情婦持槍上門要與他同歸於盡的,都被他哄得乖乖地垂淚繳械。最著名的一例,是與舞蹈家勞拉·蒙泰茲那一段鬧得舉國上下沸沸揚揚的緋聞。這個女人發起神經來,嚇得李斯特只好吩咐酒店侍應生把她鎖在酒店房間裡12個小時,後來他賠償了所有被砸壞的傢俱。

李斯特一輩子沒有結婚,做了幾名貴婦的情人,這讓他後來一直遭人嘲笑。李斯特曾說,我從沒有誘騙過年輕的女人。他誠實,也精分。他的公開情人幾乎都是貴婦,都是具有崇高精神信念的知識女性,也都是能夠鎮得住他的剛烈女人。可時日一長,這些剛烈女人的折騰勁兒叫他沒法消受,最後終得分手。李斯特有那麼多情人,被他的女人們罵作「唐璜」、「好色之徒」,但他從來不是放蕩冷酷的花花公子。他和莫扎特、貝多芬一樣,渴望愛情,渴望激情之愛,女人是他們生生不息的生命渴望,他們的天才需要情慾來點燃。

李斯特第一次被徹底征服,是因為瑪麗·德·阿古伯爵夫人。他們的故事說來話長,而且是跨時空絕戀,兩人攜手11年,一起浪跡了歐洲的半個版圖。她是法國伯爵與德國銀行家女兒的孩子,一位美貌的才女,會彈鋼琴,在文學藝術方面也頗有造詣,年輕時嫁了比她大很多的德·阿古伯爵,婚姻不幸福。李斯特走進了她舉辦的沙龍,浪子喚起瑪麗的母性,而瑪麗的貴族氣質與端莊美貌也讓李斯特一見傾心,而且這個女人的一本正經,讓他更有進攻的慾望。

李斯特想離開巴黎一陣子,希望他們的關係可以及時打住,沒想到這一走激化了愛情。德·阿古伯爵夫人並非一個衝動的女人,但她有知識有理想,她意識到那個時代「高昂的激情」的價值。

這段情話,來自德·阿古的回憶錄,現在看來多麼像台詞:

「您想對我說什麼?您想走?」

「我們一起走。」弗朗茨以一種罕見的語調回答。

我沉默不語。我無法也不敢理解他。

「我們一起走。」他又重複一次。

這裡省略了狂熱、提心吊膽、大海、蒼天、我的上帝一類字眼500字……8天之後,瑪麗拋棄了丈夫和孩子,與李斯特一起離開了法國。

私奔,簡直就是浪漫主義時代的至高理想。

1835年,瑪麗跟隨李斯特私奔到了瑞士,在萊蒙湖畔住了兩年。離開了巴黎這個花花世界,那段日子李斯特非常高產,寫出了日後的鋼琴代表作《旅行歲月》。

《旅行歲月》是一部大型鋼琴曲,一共有三集。第一集《瑞士》有九首,記錄了他和瑪麗一起遊覽的瑞士、日內瓦的美麗風光,還有他們在阿爾卑斯山區度過的幸福時光。第二集《意大利》,作於1838—1839年。那時候,瑪麗生下了他們的長女,李斯特帶全家人來到意大利的米蘭,在科摩湖畔的貝爾拉喬過年,瑪麗在那裡又生下二女兒,就是後來與瓦格納私奔的科西瑪。30年之後,李斯特補遺了3首《威尼斯與拿波裡》。《旅行歲月》的第三集沒有標題,作於1877年,包含七曲,晚年的李斯特選材不再局限於旅行,更多表達內心之旅,有宗教氣息的《葬禮進行曲》,也有描繪風景的《埃斯特莊園的噴泉》。

先來看《旅行歲月》第一集:瑞士遊記。Premiere Annee, Suisse S.160 ,是在李斯特三年前寫的鋼琴曲集《旅行者札記》(Album d』un voyageur S.156)基礎上修改而成,他把演奏技巧改得更人性化一些,曲調更深思熟慮。在19世紀還沒人敢把李斯特這一套樂曲從頭至尾彈一遍,因為技巧太難了,他們都啃不下來。

李斯特熱愛文學,他喜歡在樂譜上摘錄一些引文詩句。《旅行歲月》中的題記,大多來自作家拜倫和謝隆科爾(Etienne Pivert de Senancour)。在瑞士旅行他跟隨拜倫和謝隆科爾的路線,在意大利跟隨歌德、孟德斯鳩和夏多布里昂的腳步,所以這一部觀光旅行的音樂日記,也是一趟浪漫主義文學之旅。

青年時代的李斯特求知慾旺盛,讀起書來和彈琴一樣暴力。由於自小被一路往神童培養,接受職業化訓練,李斯特幾乎沒怎麼上過學,這讓他抱憾終生,一輩子都對知識和教養如饑似渴。他精力旺盛,熱情大度,對一切新鮮事物懷著強烈好奇心,熱愛閱讀和寫作,與巴黎的知識界交遊,熱衷參與各種思想家的「高峰論壇」。在巴黎的青年時代,李斯特讀了不少書,聖西門、培根、拉馬丁、夏多布里昂……奮力吸收各種哲學思想與文藝思潮。這樣飢不擇食的學習不成體系,有時候讓他更混亂困頓,卻也打開了他的視野。

第一曲:《威廉·退爾教堂》

在這裡,我們聽見李斯特的英雄夢。

他把席勒的名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寫在樂譜開頭,作為題記。威廉·退爾這個名字很熟悉,因為羅西尼有一首世界名曲《威廉·退爾序曲》。《威廉·退爾》的劇本來自席勒,被羅西尼寫成了歌劇,流傳最廣的就是這首序曲。

威廉·退爾是傳說中14世紀瑞士獨立運動中的英雄,他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退爾居住在烏裡州,當時烏裡州被哈布斯堡王朝以暴政統治,規定每個居民路過中央廣場的時候都要給掛在廣場的那頂奧地利皇家的帽子鞠躬行禮,但退爾不幹,他和他兒子都被抓起來。總督把一隻蘋果放在兒子頭上,要求退爾射箭,如射中蘋果,他和兒子都將被釋放,否則兩人都要坐牢。結果退爾一箭射中了蘋果,他將第二箭瞄準總督的時候卻射偏了。他說,如果第一箭射中兒子的話,第二箭一定會射中總督的心臟。他放了總督一馬。但後來,暴政持續,退爾最終在一次起義行動中射殺了總督。

最初歌德在瑞士采風時搜集到這個故事,他把題材讓給了席勒。兩位大師是摯友,後來在魏瑪一起寫詩、辦文學雜誌,一起經營魏瑪歌劇院。1804年,席勒寫完了這個劇本,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部寫完的戲劇,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瑞士人非常感激他。在威廉·退爾故事流傳的四州湖地區有一塊壯觀的巨石,後來被命名為席勒石。

席勒在德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歌德。他是詩人、劇作家,也是歷史學家和哲學家。他對當時音樂家的影響,從貝多芬的《歡樂頌》和威爾第的歌劇《唐·卡洛斯》就可見一斑。

李斯特把這首樂曲獻給威廉·退爾。其中可以聽到鏗鏘的和弦,聽到鋼琴模擬阿爾卑斯號角的低音,聽到貝裡尼式詠歎調的寬廣,也可以聽到李斯特對英雄的崇拜和嚮往。浪漫主義時代的藝術家都有英雄情結,拜倫就是他們的神,拜倫以寫詩出名,卻投身革命,最後死在希臘獨立戰爭的戰場上。浪漫主義不只是口頭上、紙面上的,浪漫主義者心懷高於生命的信念,並且要以行動表示。他們崇拜英雄,崇拜行動者。

第二曲《瓦倫城之湖》,篇首就是拜倫的詩句:

你這鮮艷明麗的湖啊,與荒寂的天地一道,用無聲的語言向我宣召:為了純潔無暇的春天,拋離大地上的一切憂愁和煩惱。

這首樂曲非常優美,歎息般的波浪音型,還有哀傷的和聲。瑪麗後來在回憶錄裡寫:「此曲有無比哀傷的和聲、波浪般歎息的模仿,以及管風琴般的裝飾奏,我每一次聽都會落淚。」這麼說有點誇張了,但李斯特的確難得寫如此靜謐風格的曲子。

第三曲《田園》,改編自舊作《牧羊人之歌》。李斯特很少寫這樣充滿質樸童趣、謳歌田園生活的曲子。離開巴黎,不再有關於他們沸沸揚揚的八卦,不再有眾人的譴責和窺視,他們在此終於找到了安寧。

就像所有陷入愛情的男女,他們以為擁有對方就擁有了整個世界,可以天涯海角,可以歲月靜好。但李斯特當時只有25歲,還遠遠沒到隱退的時間。

這時候巴黎傳來消息,說有一位與李斯特同樣才華橫溢的偉大鋼琴家橫空出世,他叫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ng),巴黎宮廷上下已經完全被他征服了,塔爾貝格儼然已是王公貴族的新偶像,於是有了後來歷史上著名的鋼琴決鬥。

李斯特被這傳聞一刺激,氣沖沖地回到了巴黎,並且很不客氣地在《音樂報》上辱罵塔爾貝格的音樂「空洞而庸俗」、「華而不實」。後來兩人一同應克裡斯蒂娜公主之邀,赴一場競技晚宴。這場鋼琴決鬥可以看作近代鋼琴比賽的前身,當時令巴黎整個音樂界為之沸騰。據說,塔爾貝格的演奏嚴謹而古典,聽得大家喜氣洋洋,而李斯特一上台就是一個飄逸的神靈,從頭至尾火花閃電,盡情揮霍。最後勝負難分,舉辦比賽的公主只好宣佈「塔爾貝格第一,而李斯特是唯一的」。

當時瑪麗跟隨李斯特回到巴黎,住在女作家、肖邦的情人喬治·桑的鄉村別墅裡。喬治·桑是個麻煩人,喜歡搬弄是非。兩人避之不及,很快又出門旅居,這一次去了意大利。

回到《旅行歲月》。

第四曲《在泉水邊》,類似一首練習曲,小二度組成的音階吹起小風,如噴泉邊清新的水汽。這都是李斯特得心應手的鋼琴遊戲。該曲也是以席勒的句子作題記:「在嘈雜的寒氣中,年輕的大自然遊戲開始了。」

第五曲《暴風雨》,取自拜倫的作品《夏爾德·哈洛爾德巡禮》(Child Harold』s Pilgrimage )中對瑞士狂風暴雨的描寫。該曲採用李斯特最擅長的技巧:八度連續狂奏。《旅行歲月》也譯作《巡禮之年》,這裡可發現拜倫這部長詩對李斯特的深刻影響。這部長詩就是上上個世紀的《在路上》,寫的是年輕人在行走中的自我發現,在當時掀起了浪漫主義的文學潮流。「巡禮」在英文中是pilgrimage,也有朝聖的意思,屬於宗教詞彙,是指人們離開家鄉去一個與信仰有關的地方,經歷這一路帶來的精神成長。對於李斯特來說,他的「巡禮之年」是由愛情開啟的,是愛情開啟了他的視野,讓他忽然看見生命的另一個天地。

第六曲《奧伯曼山谷》同樣來自文學作品,取材自謝隆科爾用書信體寫的《奧伯曼》,可見李斯特是十足的文藝青年。這是當時震撼歐洲年輕人心靈的作品,曾和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一起挑起了自殺風潮。「巨大無邊的自然意識,無處不在。它淹沒一切,不可穿越。全人類的痛苦、冷漠、超群的智慧、耽於聲色的自棄,所有的慾望和深深的煩惱,這一切由人的心靈所承受的,我都已經感覺到了,都承受過了,就在那值得紀念的夜晚。我邁著滿是噩兆的步伐走向衰弱的年齡;我已經吞下了我生命中整整的十年。」這些文字伴隨李斯特在阿爾卑斯山中徘徊。這是患世紀病的一代,沒有信仰,只有無望的熱愛和無目的的痛苦,他們否定舊世界,又無力建立新秩序,甚至無法控制自己漫無目的的情緒,這些宇宙一般浩瀚複雜的心靈感知拓展了李斯特的音樂,音樂中的節奏、曲調都充滿戲劇張力。

第七曲名為《牧歌》。

第八曲《鄉愁》,依舊沉迷在奧伯曼的世界中。李斯特覺得他就是另一個自己,當時他在繁華的巴黎懷念田園生活。

第九曲《日內瓦的鐘聲》,是為他初生的女兒布蘭迪祈禱而作。這一輯的最後一曲,是愛情的結晶。

從私奔開始,到女兒降臨,第一集《旅行歲月》告終,可見這是為愛情而作的樂曲。即使李斯特與瑪麗的這段愛情不能長久,有這樣美好的音樂作紀念,瑪麗也應該欣慰。他們分手後,瑪麗寫了一本自傳,講她與音樂大師李斯特的愛情故事,一時成了暢銷書。

名人的愛情,自然被各種猜測解讀。

德·阿古伯爵夫人本質上是個嚴肅認真的女人,可是在那個浪漫主義時代,所有人都陷入癲狂,私奔就是浪漫主義時代「世紀病」的一個症狀。無數女人著迷於李斯特的魅力,但只有瑪麗,除了愛他,懂得他的天才和優雅,更能給他安全感。李斯特的到來,讓瑪麗的沙龍立即上了檔次,她知道那個年代天才的價值,也知道做一個天才的靈感繆斯有多麼幸運,為此她拋棄了伯爵老公,不惜名譽掃地。同時,李斯特和貴婦戀愛,讓他的社會地位扶搖直上。李斯特雖然是公共偶像,但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卻不高,李斯特一直夢想著當貴族,瑪麗給予他金錢和地位的保障。何況,這樣一個生活在舞台上的人,他的一生怎麼可以缺少一出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呢?

但我相信浪漫主義者的愛情,相信李斯特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在愛情爆發中經歷的一個全新的自我。李斯特為瑪麗具有貴族氣質的美貌吸引,他為她寫下癡狂的信:「我彷彿從沒愛過,也未曾被人愛過似的」,「瑪麗!瑪麗!讓我復誦這個名字千百次。三天來它活在我心中,壓迫著我,焚燒著我」。

愛情不僅僅有美好的表象,在這段關係中,自然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因為私奔,瑪麗一直被社會不容,她幾乎不能公開去聽李斯特演奏會。他重新回到巴黎的喧囂舞台,她在暗中遠遠觀看,好像在看另一個人。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她覺得痛苦與荒謬,她知道,她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李斯特。

那些有知識有想法的情婦,總想在天才的人生道路中扮演一個精神導師,一個能夠施加影響的人,還要做他唯一的女人。這顯然低估了天才的天性和需要。像李斯特這樣一位精力無窮野心勃勃的天才,他內心深處總有瑪麗難以觸及和理解的部分。天才也都陰晴不定,他時而需要一個母親般包容的女人,時而需要一個完全臣服於他的女人,甚至這個女人是誰並不重要,這個女人投射了他的自我、他對藝術和對這個世界的深情。

他的生命熱情需要愛情來激勵,而他的熱情還要繼續燃燒。

隨著旅行演出的一次一次分離,三個孩子一個一個降臨,李斯特遠方的緋聞陸陸續續傳來,兩個倔強的人終於出現了「災難性」的摩擦。四年之後,他們在羅馬分手,瑪麗帶著孩子們重返巴黎,而李斯特正要出發去迎接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成功。

離開18年之後,他首次返回故鄉匈牙利,沿途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停留,舉辦了6場演出,取得前所未有的轟動。而在故鄉匈牙利,他受到貴族般的歡迎,被贈予榮譽佩劍。接下來是大規模的旅歐巡演,足跡遍及歐洲所有大城市,如今我們在電影中,還可以見到這傳說中的一幕。有一部20世紀50年代俄羅斯的電影,叫作《作曲家格林卡》,裡面出現了李斯特徵服俄國宮廷的一幕,更難得一見的是在裡面飾演李斯特的居然是俄羅斯實力派鋼琴家裡赫特。裡赫特演電影真是個新鮮事,而且演的居然是李斯特,與他完全不是一個套路的鋼琴家,李斯特華麗炫技,裡赫特質樸堅硬。而他居然演技驚人,把誇張和神經質都演得非常逼真。大概只有鋼琴家才能真正瞭解李斯特,理解他的戲劇性人格,理解這種性格對他的演奏藝術的塑造。

在1838年至1846年之間的大規模旅歐巡演中,李斯特的聲譽到達巔峰,貴族向他脫帽致敬,商店裡貼著他的頭像,樂迷收集他的雪茄煙頭,從他身上撕下布條作紀念,柏林出售的手套上都繡著李斯特頭像,還有李斯特鼻煙壺、李斯特糖果、李斯特書籤……音樂會之後,人群點著火把簇擁著他,把他從旅館樓梯上抬下來滿大街遊行。

也是在那幾年,李斯特和瑪麗·德·阿古伯爵夫人徹底決裂。瑪麗早已疲倦,李斯特獲得了他所追求的一切,已經實現了自己。輝煌的成功讓他無暇顧及這段感情的破碎,他沒有時間傷心和反省,成功沖淡一切,包括感情。瑪麗在他生命中的作用是在他後半生的經歷中逐漸顯露出來的。他沒有滿足於做一隻舞台上開屏的孔雀,他成了作曲家、指揮家、學者、一代鋼琴宗師,一步一步朝她曾經的期望攀登。其實他珍重過這個女人的愛情。

鋼琴大師終於輝煌謝幕,此時他已經沒有對手了。

《穿T恤聽古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