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

在中國近代史上,1911年10月10日無疑是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爆發了一場改變整個中國命運的革命,這也是台灣「雙十節」的由來,而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貌似是一根香煙點燃的……

1

孫中山後來稱蔣翊武為「開國元勳」,這個稱號孫中山只對他一人使用過

讓我們先回到這個日子的前一天——1911年的10月9日。

上午,武昌小朝街85號(武昌復興路紫湖村武漢市第九中學附近)。

蔣翊武靠著桌子,正在招呼一群人開會。

蔣翊武是武漢革命組織「文學社」的社長(同時也是同盟會會員)。不要以為「文學社」是個研究風花雪月的社團,其實是一個革命組織。蔣翊武當時召集開會的,是武漢新軍中已成為革命黨人的標營代表。

武昌起義的浮雕

按照清朝新軍的建制,一個「標」相當於現在一個團,一個「營」即相當於現在一個營。當時,武漢駐紮的所有新軍,總共一個「鎮」(相當於現在一個師),12 000人左右,但其中,立志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軍官和士兵已經接近3 000人。

按照會議的安排,這批清朝的軍人,準備在10月16日搞一場大的起義,而起義的目的,就是佔領武漢三鎮,進而推翻他們為之效力的清王朝。

大清王朝已經坐在了火藥桶上。

蔣翊武要做的,就是要點燃這個「火藥桶」。

但就在蔣翊武他們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與武昌一江之隔的漢口,一個真正的火藥桶,居然先被點燃了。

2

同一天的上午,漢口,寶善裡14號。

孫武靠在窗邊,正在仔細檢查臉盆裡的炸藥。

孫武是武漢另一個革命組織「共進會」的負責人之一(也是同盟會會員)。「共進會」和前面提到的蔣翊武的「文學社」一樣,都以推翻清朝為大任,所以索性就結成了同盟——蔣翊武是總指揮,孫武是參謀長。

曾留學日本,專門學習新式炸藥技術的孫武,當時正在自製一個炸彈。按照計劃,這個炸彈做好後,要從武漢總督衙門後圍牆的武昌帽店樓上甩進總督的臥室,直接炸死湖廣總督瑞澂。

孫武。因為孫中山名為「孫文」,所以不少人以為孫武是孫文的親兄弟

當時的革命黨人,就是這樣血性又不失想像力。

這時候,房間裡進來一個人,一個叼著香煙的人。這個人不是外人,是「共進會」另一個負責人劉公的弟弟,叫劉同。當時只有14歲的劉同,想進來看看大家是怎麼製作炸藥的。

房間裡不可能有「此處禁止吸煙」的標語,而孫武和他的同伴們也完全沒意識到這一點。

看得津津有味的劉同,順手彈了一下煙灰。

「轟!」一聲巨響。

孫武滿臉是血,呆立當場,不知道是應該慶幸還是慚愧——炸藥的質量實在一般,居然一個人也沒炸死。

但傷情嚴重的他還是立刻被同伴送去了醫院,同時,所有人立刻撤離。

巨大的爆炸聲,很快引來了租界的巡捕。

寶善裡,當時屬於俄租界。

3

接下來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這批革命黨人的革命經驗,基本為零。

孫武他們製作炸藥的寶善裡14號,居然同時也是「共進會」的機關總部。策劃起義用的大量旗幟、標語,都沒來得及拿走。

最要命的是,還有一本起義人員名冊。當時,這本起義人員名冊是鎖在保險箱裡的,但鑰匙在一個叫鄧玉麟的人手裡,他出門買表去了(起義軍需要對時)。

闖進屋子的租界巡捕隨後搜到了所有的東西,包括那本名冊,大驚失色,立刻全部交給了湖廣總督瑞澂。

這還不是革命黨人下的最後一步臭棋。

因為怕名冊被清政府搜去,「共進會」的負責人劉公,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派自己的弟弟劉同,潛回寶善裡14號,拿回名冊。

自己挖的坑自己填,後悔多吸一根煙的劉同,只能硬著頭皮再回去。

然後就被守候在那裡的巡捕一舉抓獲。

14歲的孩子能懂什麼呢?劉同一被抓獲,立刻就招供了:他們是在準備一場起義……

湖廣總督瑞澂大喜過望,立刻決定全城戒嚴,一個也不准出城,然後拿著花名冊,準備一個個抓人。

4

再回到小朝街85號。

1911年10月9日,下午。

武昌小朝街85號

蔣翊武一得知寶善裡炸彈爆炸的消息,就知道事情要糟。

是坐以待斃,還是殊死一搏?

當然是後者。

蔣翊武馬上做出了一個決定:就在當晚,提前起義。

蔣翊武以「總司令」的名義,下達了「十條十款」起義令,命令在10月9日晚上12點整,以南湖炮隊鳴炮為號,城內外各軍一齊行動。

這封命令被用複寫紙抄寫了30份,在下午四點由專人分送到各標營。其中最重要的一封,是給南湖炮隊的,因為他們將擔負「發令槍」的責任。蔣翊武特別關照那位同志:「事關全局,最為緊要。」

接下來,蔣翊武決定死守小朝街85號不走了——革命爆發時需要各方面的聯絡和指揮,只要南湖炮隊炮聲一響,這裡就不再危險了。

晚上11點,蔣翊武沒有等到南湖炮隊的炮聲,而是等到了拿著花名冊抓人的警察。

聽到樓下敲門聲的時候,蔣翊武就知道事情不對了。他對同伴說了一句:「事已至此,不要慌!」然後抄起一顆炸彈就帶頭往樓下衝。同為革命黨骨幹的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拿著炸彈,跟在後面。

面對湧入的大批警察,劉復基抬手就甩過去兩個炸彈——革命黨人的製作工藝實在太差,炸彈該響的時候,沒響。

隨即所有人被捕。

如果是在打電子遊戲,屏幕上是時候出現如下一行英文了:Game Over(遊戲結束)。

或者就像是在「斗地主」時,清政府手裡一把王炸三個2,革命黨手裡一把散牌,還能往下打?

但就是這樣的一局牌,都能有反轉。

5

首先,蔣翊武居然逃出來了。

之所以能逃,是因為他沒剪辮子。當時他留著長辮,穿著長馬褂,一副路人的樣子,而且他就是按照路人的台詞表演的:「我只是路過看熱鬧的,你們抓我幹嗎?」

這個時候,革命隊伍裡沒有叛徒的重要性就凸顯無遺——敵人沒有一個認識蔣翊武的,自己人沒有一個出賣蔣翊武的。

警察真的把蔣翊武當成了路人,根本沒嚴加看管。於是,在同伴的幫助下,蔣翊武晚上瞅了個機會,翻過圍牆就跑了。

其次,湖廣總督瑞澂急於邀功,居然以為已經撲滅了革命之火。

在抓了32個人後,瑞澂通告全城:「此次匪巢破獲,可以安堵一方。須知破案甚早,悖逆早已消亡。」

然後,又急吼吼地向清廷發電:「瑞澂不動聲色,一意以鎮定處之。」「俾得弭患於初萌,定亂於俄頃。」

但是,一手爛牌的革命黨人,厄運還沒有結束。

因為已經獲悉了革命黨人的計劃,武昌城全城戒嚴,所有營房的士兵都不准外出,不能與外界接觸。

那位最重要的給南湖炮隊送信的人,沒能把信息傳遞過去。

換句話說,蔣翊武原來死守小朝街85號,是毫無意義的。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今晚要起義,但是,沒人打發令槍了。

而這時候,蔣翊武覺得起義暫時已無法發動,決定離開武漢,先到附近的監利縣避避風頭。

武漢革命黨人的總指揮差點被抓,外出避難,總參謀長被炸彈炸傷,還在養傷。

這場迫在眉睫的革命,到底是爆發,還是不爆發?

6

時間到了1911年10月10日,晚上7點。

武漢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

離原來約定的起義時間,已經過去了19個小時。

全城戒嚴中,二排排長陶啟勝開始查房了。在查房的過程中,陶啟勝發現正目(相當於班長)金兆龍和士兵程正瀛在擦槍(一說在睡覺,「擦槍說」出自熊秉坤回憶錄,可信度高),旁邊放著一堆子彈。

在全城緊張的氣氛中,陶啟勝立刻質問這兩個人在幹什麼。

「以防不測。」金兆龍回答。

「是不是想造反?」陶啟勝一把抓住金兆龍。

「造反又怎樣!」金兆龍索性豁了出去。

「來人!抓起來!」陶啟勝對外面的人大喊,然後腦後就挨了一槍托——一旁的士兵程正瀛動手了。

熊秉坤,因為組織第八營率先起義,被孫中山稱為「武昌第一槍」,後又被人稱為「熊一槍」

情知不妙的陶啟勝轉身就跑,程正瀛抬手一槍,正中陶啟勝腰部。

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就是這樣打響的。

槍聲驚動了營外的工程第八營的代理管帶阮榮發、右隊隊官黃坤榮和司務長張文濤,他們聞聲奔進營內,結果被程正瀛及其他聞訊趕來的起義士兵全部擊斃。

阮榮發臨死前還喊了一句:「此事做不得!要誅九族!」

槍聲同樣驚動了營外的另一個班長:熊秉坤。

熊秉坤絕不是一個普通的班長,而是革命黨在工程八營的總代表。就在前一天起義暴露之後,熊秉坤在10日的早餐時間就串聯好全營的革命弟兄:名冊已經被搜集去了,反正是一死,晚上聽槍聲,起義。

只是這一槍,不是熊秉坤先打的,而是程正瀛打的。

既然槍聲已響,熊秉坤就索性吹起了哨子——全部集合!開干!

7

槍聲響起的時候,武昌城內各個軍營都已經開始騷動起來。

雖然沒有了總指揮,也沒有了參謀長,但新軍各營的革命士兵,就像昨天孫武臉盆裡的那盆火藥,只需要一個香煙火星,就能引發劇烈的爆炸。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已很熟悉: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炮轟了總督府,一夜激戰,佔領武昌全城。

一天後,漢陽起義成功。

兩天後,漢口起義成功。

四十八天後,清朝內地十八個省,有十四個省宣佈獨立。

八十一天後,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宣佈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一百二十四天後,清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滅亡。

武昌起義革命軍,背後是革命軍旗幟「十八星旗」

饅頭說

讀完本篇會覺得「武昌起義」完全是一場偶然事件。

其實,歷史哪有那麼多偶然。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就像我在文中提到的那樣——中國就像寶善裡14號那個堆滿火藥的房間,只需要一點火星,就可以點燃。

更何況,「武昌起義」畢竟是事先做過很多準備工作的。雖然起義的前夜還有當天,各種場面都顯得有些亂,但歷史的大方向是絕對不可能改變的,不是1911年10月10日,也會是在未來不遠的某個日子,不是蔣翊武這批人,也會是另外一批人。

此外,雖然這篇文章的筆調有些輕鬆,但那場革命,是真實且慘烈的。比如那一夜一起被捕而沒有逃出的蔣翊武同伴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三人,被拷打後堅決不吐露一點情報,在凌晨都被斬首示眾。

而在那一夜被人熟知的那些名字:蔣翊武、孫武、程正瀛、金兆龍、熊秉坤、鄧玉麟,他們人生的結局都不美妙。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並不是每一段歷史,都有那麼多的巧合可以說,有那麼多包袱可以抖的。

但也正是因為歷史永遠是那麼冷酷無情,所以,所有理想堅定,並勇於為之奮鬥甚至獻身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

《歷史的溫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