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遺韻

就這樣不經意走進一座城市,闖進了六朝金粉之都,驚醒一場金陵春夢。關於這座城,無論是來過的人,還是未曾來過的人,都應該是熟悉的,至少不會是一無所知。

烏衣巷、桃葉渡、秦淮河,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都似曾相識,每一次初見,恍若遠別重逢。本是一座皇城,該有王者的霸氣,可不知何時,這座城被富貴溫柔所佔據,為一枝桃花而低眉。

歷史更換,歲月遷徙,讓這座城,早已失去了古都的風韻。多少人慕名前來,在舊街老巷,找尋當年王謝家族的蹤跡;在桃葉渡口,等待一場久別的重逢;在秦淮河畔,打撈一個浸泡了數百年的故事。可浮生幻夢,太過美好的物事總是抓不住,連同我們的青春,也是在恍惚的時光裡,不翼而飛。

那些雲作衣,霞為裳,茶社生煙,書窗枕夢的光陰去了哪裡?月下折柳、雨中聽竹,霜前訪菊、雪後尋梅,這些本是文人野客的閒情,如今竟成了芸芸眾生努力追求的風雅。入世方能出世,出世必先入世。一個真正看淡名利的人,定是擁有過繁華尊貴;一個無情寡慾的人,定然嘗歷了愛恨悲喜。

所以,到後來都會說出隨緣即安,平淡是福的話語。只是一個緣字道盡多少離合,在紅塵路上,到處飄散著煙雨和惆悵。真正的緣,只需要一個擦肩,無論是在盛世還是亂世,皆可以一樣的久長。

秦淮畫舫,槳聲燈影,遠處傳來清冷的琵琶聲,讓人感傷。這就是金陵,山水有魂魄,花草有愁腸,而來者,無論是雅客還是俗人,都會被其間的情境感染,自己都不明白,緣何會落淚。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是杜牧為秦淮河寫的一首詩,讓人讀罷總是有種難以言說的不滿。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於酒樂生活,視國政為兒戲,最終丟了江山。陳朝雖亡,但那種靡靡之音卻流傳下來,依舊在秦淮歌女中傳唱,故讓杜牧生出了譏諷之意。

可杜牧不知,在明末亂世,有那麼多的秦淮歌妓,比男兒更有骨氣。明朝的千秋基業在清兵的鐵蹄下土崩瓦解,一切早已注定,但還是那麼措手不及。那時候,卻有許多亂世佳人,比戰場上的武士還要堅定勇敢。秦淮河畔,就有這麼一把能開能合的折扇,因了美人的血淚濺在上面,使金陵濃郁的脂粉氣,多了幾分骨氣。

看過《桃花扇》這齣戲劇,讓那些曾經誤以為歌女不知道亡國恨的男兒,亦會心生愧疚和遺憾。桃花並非柔弱無骨,桃花也有血性。妓女並非只沉醉歌舞,在山河破碎之時,她們比那些才子、武將,更有民族氣節。一柄桃花扇,讓金陵的桃花開得更嬌艷,開得有風骨。

昆曲《1699·桃花扇》劇照 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為孔子六十四代孫,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深刻描寫南明王朝的興亡與明朝的覆滅。

《桃花扇》共有四十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訪翠》、《寄扇》、《沉江》等幾折。「孫楚樓邊,莫愁湖上,又添幾處垂楊。偏是江山勝處,酒賣斜陽,勾引遊人醉賞。學金粉南朝模樣,暗思想,那些鶯顛燕狂,關甚興亡。」

這是《桃花扇》戲劇裡,侯方域一出場所吟的詞。寥寥幾筆,寫盡南朝春色,讓這金粉之城,更添風流韻致。當真是明末文社的著名才子,這般灑脫才情令李香君一見傾心,此後所有來訪的客人,皆同陌路。

那一年,她十六歲,是秦淮河畔媚香樓裡的名妓。而侯方域是來金陵應試的翩翩才子,他慕名走進媚香樓,只驚鴻一瞥,就被這位詩書琴畫歌舞樣樣精通的才女傾倒。姻緣際遇這般巧合,以往到媚香樓來的,不乏名流雅士,可對她來說,形同虛設。如今一個侯方域,卻令她丟魂落魄。李香君知道,這個男子是她此生躲不過的情劫。

之後便有了侯方域贈送宮扇給李香君為定情信物之事,亦有了李香君變賣首飾為侯方域還錢的癡情之舉。二人在媚香樓許下山盟海誓,但金粉之地終究抵擋不住亂世硝煙。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崇禎皇帝吊死在一株不知名的樹上。那些名流雅士,在戰亂中,紛紛奔逃。

侯方域被奸黨阮大鋮迫害,欲要丟下紅顏,逃離南京。李香君反而安慰情郎,說好男兒志在四方,又豈可在媚香樓消磨豪情壯志。人生離合,自有定數,唯有別離,方可感受重逢的喜悅。若是心心相印,縱是相隔萬水千山,亦可魂夢往來。如此,李香君送侯方域一直送到桃葉渡口,清唱《琵琶記》贈別。連她自己都不知道,今生是否還能在這離別的渡口,再度重逢。

侯方域這個軟弱男子,就這樣將佳人拋擲在兵荒馬亂之地,不再問津。自侯方域走後,李香君的心,已是一片荒城,她守著一柄定情的卷扇,洗盡鉛華,閉門謝客。樹欲靜而風不止,亂世之下,又豈能容得下一個名滿秦淮的歌妓,獨守空樓,潔身自好。

阮大鋮為了討好御史田仰,派人攜帶重金前往媚香樓行聘。李香君力拒阮大鋮,說出其等候侯方域的決心。阮大鋮設下強娶之計,李香君誓死不從,頭撞石柱,血花四濺,在扇面上留下殷紅之跡。在場的楊龍友深為感動,將美人的血點畫成一枝栩栩如生的桃花,扇子上頓時詩畫相映,暗香浮動。

桃花如血,血似桃花。原來美人不只是會流淚,亦會有流血的氣節。女兒的血,比男兒的血更有骨氣,更有尊嚴。她用她的血,捂暖了那些落魄文人寒冷的心。只是那時候,侯方域不知道躲在哪個闌珊的角落,不敢為了這血性女子返回金陵。難道是李香君愛錯人了嗎?也許她沒有愛錯,是那個世道將人逼迫,讓許多人變得不認識自己。

如今想來,倘若不是那柄染血的折扇,那麼《桃花扇》這部戲劇也不過是和其他的戲劇一樣,講述才子佳人的尋常故事罷了。可美人的血,讓桃花開到了極致,讓《桃花扇》的戲曲,傳唱在秦淮河上,經久不息。她的等待,最終是無望的結局。那個曾經刻骨相愛的人,明明還在人間,卻生生成了陌路。

關於李香君的下落,可謂眾說紛紜。有說她至別後,再沒有得見侯方域一面,熬不過光陰的消磨,寂寥而死。也有說她削去青絲,遁入空門,和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為尼。亦有人說她和侯方域得以團聚,二人從棲霞山攜歸故里相伴終生。

歐陽予倩版的電影廣為流傳,結尾是李香君自盡,侯方域降清。然而,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結尾是侯、李二人在國破家亡後出家。傳說撲朔迷離,任何一種都耐人尋味。其實他們的結局如何,並不重要,我們記住的,只是一柄桃花扇的故事,一個歌妓至死不渝的堅貞。

那時候,秦淮河上有八位才貌驚世的歌妓。她們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生死情緣,奈何亂世之中,沒有誰得善終。但這些歌妓,並非不知亡國恨,相反她們比許多男子漢大丈夫,更有骨氣,更值得世人敬仰。所以歷史,沒有忘記她們,秦淮河不曾忘記她們,世間芸芸眾生,亦沒有忘記她們。

無論是懸樑自盡的柳如是,還是刺舌血抄寫經書的卞玉京,又或是令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最後削髮為尼的陳圓圓,她們都是秦淮河上才情過人的歌妓,名響金陵。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名字的歌妓,她們將自己美好的一生,默默地交付給了秦淮河。

公子秣陵僑寓,恰遇南國佳人。
奸賊挾仇饞言進,打散鴛鴦情陣。

她們或許沒有血濺桃花的動人故事,沒有遇到像孔尚任這樣的戲曲作家,為她們寫下流經百世的傳記。可我相信,這浩大的金陵城,一定會有某種生物,將她們銘記於心,做了永遠的知己。哪怕比微塵還渺小,但好過獨自荒蕪,孤獨老去。

漫漫塵路,一霎風,一霎雨,但無論行至怎樣的荒途,都會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夏天來時,許多人都以癡情的方式,等待一朵蓮開。就像當年,李香君在秦淮河畔,偎著春風,只為等待那朵桃紅。她用自己潔淨的一生,等待一個懦弱的男人,沒有值得與不值得。她所要做的,是為青春許下的承諾,癡守一世。

一本書,就這樣被人翻舊了。一齣戲,被老去的伶人唱到無言。年深日久,那柄染血的桃花扇已經下落不明。或許之後出現過許多桃花扇的贗品,但我相信,每個真正讀過《桃花扇》的人,都可以毫不猶豫地分辨出那柄帶血的折扇。那是一個歌妓疼痛的記憶,是她用鮮血換來的永恆。

金陵這座城,彷彿在任何時候,都瀰漫著無法驅散的脂粉氣。無論是秦淮八妓,還是《紅樓》裡的金陵十二釵,都給這座城,增添了太多的靈氣與風雅。自從這柄染血的桃花扇,擺放在南京遼闊的桌案上,這個金粉之地,亦有了骨氣。也許我們可以忘記,那些多災多難的歷史,卻無法忘記,那個關於桃花扇的故事。

這個夏季,秦淮河濤聲依舊。桃花早已落去,沒有人知道,那個血濺桃花的女子,去了哪裡。

《時光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