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寫了不少,像《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以及後來整理結集的《尋覓中華》、《摩挲大地》、《行走十五年》等等。但是,讓我重新下決心系統匯總的,是另一次地震災難:五一二汶川大地震。

就像當年的唐山大地震一樣,這次大地震又讓我們萬分驚悚地感知了人類的生存底線。只不過,唐山大地震時中國相當貧困,而汶川大地震時中國已經相當富裕。兩次大地震提醒我們:在生存底線面前,貧富榮衰一律平等。

與唐山大地震時不同,汶川大地震之後我立即趕赴了現場。在觸目驚心的廢墟間,我強烈感受到,當這樣的天災降臨,個人、家庭、村落、鄉鎮幾乎都無法自救。若能延續生命、保存文明,必然是互相救助的結果。

這種現場感受使我得出了一個推論:中華文化為什麼能成了全人類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古文明?必然與一次次滅頂之災中的守望相助有關,可惜沒有被朝廷史官們記錄下來。我得出這個推論,也因為親眼看到了那些天,全國各地民眾自發救援的感人景象。正好我考察過亞洲好幾個天災現場,又去過美國遭遇颶風的一個災區,救援情況都遠不如中國。

由此我想,在自然暴力面前人類確實微不足道,但是,即使毀滅降臨,在毀滅前一刻的善良互助,可能成為人類到過地球一次的最終安慰,也可能是人類各個文明之間的最後比賽。為此我當即發表文章說,汶川大地震證明,中華民族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比較像樣的族群。我還說,我將把這個想法,作為今後研究中華文化的新起點。

與唐山大地震的時候一樣,仍然有一些人不明白“天事”大於“人事”,一心想把“天災”引向“人禍”,繼續在血泊廢墟上鬧點政治話題。這次,是全世界民眾不理他們了。正如台灣學者南方朔先生所說:“這次地震讓人痛心,卻讓中華文化在全世界面前揚眉吐氣。”

南方朔先生在這裡所說的中華文化,是指在“生存底線”中的善良互助。這種善良互助在平日很可能被掩埋,掩埋得連自己也不知道;一旦大災降臨,卻“震”出了集體本性,這便是文化自醒。

《山河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