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論文寫作的應用

在文官學院的訓練課程中,「問題分析與解決」單元強調培養生手變成專家,方法就是閱讀、討論與寫作。閱讀讓思考更廣博、討論讓思考更敏銳、寫作讓思考更周延,這也是大學教育、研究所要求學生撰寫畢業專題、學位論文的目的之一。

然而論文寫作真的很容易讓人頭疼,除了找題目、做研究、掌握研究方法之外,從發想構思到下筆書寫,許多正在寫學術論文的學生都會發現,儘管中文天天使用,作文從小寫到大,卻越寫越不清楚。許多學生辛辛苦苦寫了一大堆,卻被指導教授刪除一大半,並要求再補充一些數據,或是論文的邏輯結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

實踐大學李慶芳教授指出,要從事研究工作,學習者必須先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它就像是一個書櫃,在我們的腦中建立一個有結構的圖形概念,並以思維導圖建構研究的脈絡架構。往後不論是閱讀文獻或者與人交談,即可將吸收的知識置入自己的思維導圖知識體系。

第1節 構思研究架構

本體論、實踐論、知識論與方法論,在論文的研究思考與寫作過程中是息息相關且環環相扣。用「思維導圖」思索建構研究的本體關懷、具體實踐、知識基礎與背景脈絡,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思維導圖法的圖像式思考強化主題印象,也容易由直覺而產生更多寫作的靈感。首先將論文核心的概念擺在中央作為思考的起點,並在外圍列出與核心相關的問題,這樣可以使研究者清楚研究主題思考的範圍,進而從核心張開觸手,延伸到其他領域。運用思維導圖法,以一個知識點為基礎,逐步運用連結的方式,增加寫作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從本體關懷、具體實踐、知識基礎與背景脈絡作為構思論文的起點

從上面的思維導圖中,研究者很清楚地從一個頁面中掌握了「本體關懷」、「知識理論」及「方法運用」的相關論述。每一個支幹上的概念都可以再度發展出一個新的思維導圖,以它為中心擴展出更多、更有創意且有結構的想法。例如,從「本體關懷」中的「研究對像」的「界定」,發展出右面上圖,兩者之間做出雙向超鏈接,點選「界定」這個支幹的「C」符號,可鏈接到「研究對像界定」這張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點選中心主題的「T」符號又可超鏈接回到「界定」這個支幹。

界定研究對像

從220頁的思維導圖,逐步以類似上圖的方式,發展完成「本體關懷」、「具體實踐」、「知識基礎」與「背景脈絡」所有必須考慮的內容,接下來就可清晰梳理研究的概念與脈絡,發展出論文章節架構的思維導圖。

從上頁思維導圖中的「背景脈絡」——「響應」——「現況、問題與困難」超鏈接到下圖的主幹「研究」;上頁圖中「已有」的「知識」則超鏈接到圖下的主幹「文獻探討」;上頁圖中「Do something in order to…」則超鏈接到下圖的支幹「研究」和「目的」。以此類推,逐步將論文各個章節內容建構起來,特別是提出研究計劃時,必須完成的第一、二、三章。

論文章結構的思維導圖

第2節 文獻資料的整理

論文寫作時應用思維導圖法整理文獻數據,技巧與第十二章第四節提到的「主題式的數據搜集整理筆記技巧」相似。我們先根據研究主題衍生出來的動機與目的去探討相關知識,來支持研究的進行與發展。

舉例來說,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是論文的「第二章文獻探討」;主幹則是第二章所要探討的各個主題,也就是這章當中的各「節」;主幹之後的第一階支幹是各節的次主題或標題;接著再根據次主題或標題去閱讀相關文獻,並把有意義、有價值的重點內容,整理到思維導圖相關的支幹下。

論文第二章「文獻探討」架構

加入次主題或標題的思維導圖架構

以思維導圖先把「文獻探討」的基本結構與內容重點,以關鍵詞方式整理出來,可以讓研究者或指導教授清楚地看出思路是否清晰,邏輯結構是否合理、順暢,內容是否完整。若有必要增補或刪減內容,也會很容易。若有已知的文獻出處,可在支幹備註欄上先行加注。架構清楚了,接著再以整理文章筆記的思維導圖技巧,以關鍵詞的方式有系統、有結構地探討,整理出不同學者的意見。最後依據思維導圖的樹狀結構,書寫成文書格式,每個小主題書寫完畢後,再從該小樹狀結構是探討了哪些學者的文獻,按照論文要求的「文獻引用」格式加注,並將出處來源以論文規定的格式(例如:APA格式)書寫到「參考文獻」中。

以思維導圖先整理文獻再書寫有其優點,書寫出來的內容不會像是剪貼簿。因為思維導圖不但能統整同一主題不同學者的相同看法,也能對照出不同的意見,研究者本身也能在進一步消化吸收文獻中的精華之後,以自己的方式統整表達,以繼續後續研究。

在支幹的批注框加上已知的文獻資料

《思維導圖應用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