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務」

《論語》日:「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人歷來講究「名」。

蔣介石下野了,李宗仁算什麼呢?李宗仁之「名」,便頗費周折。

國民黨中央社為蔣介石下野發佈消息,說蔣介石「因故不能視事」而「引退」,稱李宗仁為「李代總統」。

中央社發出這一電訊後,迅即加以更正,稱李宗仁為「李副總統」。這一更正表明,雖然蔣介石「因故不能視事」,但他依然是中華民國總統,而李宗仁只是「代行總統職務」,他依然是中華民國副總統。

其實,關於李宗仁之「名」,早在蔣介石下野的凌晨,白崇禧便從武漢給李宗仁打長途電話,叮囑他:「必須當繼任總統,不能當代總統。」

蔣介石當然不可能讓李宗仁當「繼任總統」。弄來弄去,李宗仁最後的「名」是「代行總統職務」的副總統。

李宗仁尚未上台,行政院院長孫科就已跟他唱起反調來了。孫科在1月19日,以行政院的名義給各國駐南京使節發出通知,要他們遷往廣州一一因為行政院要遷往廣州。在競選副總統時,孫科和李宗仁芥蒂甚深,此刻也就跟李宗仁分庭抗禮。

在李宗仁上台之後,孫科果真於1月29日起,把行政院遷到了廣州。

這樣,國民政府也就一分為三:蔣介石在溪口遙控,李宗仁在南京「代理」,孫科在廣州辦公。就連李宗仁,也不得不稱此為「一國三公」。

李宗仁一上台,便在1月22日發表文告,聲稱「決本和平建國方針,為民主自由而努力」。

24日,李宗仁命行政院執行以下指令:

一、把全國「剿匪」總司令部改為軍政長官公署;

二、取消全國戒嚴令;

三、裁撤戡亂建國總隊;

四、釋放政治犯;

五、解除報章雜誌禁令;

六、撤銷特種刑事法庭;

七、通令停止特務活動。

平心而論,李宗仁的這些措施,表明了他想改變南京政府的形象。他甚至還下令釋放張學良。他派出自己的政治秘書程思遠前往台灣,交涉釋放囚禁在那裡的張學良。只是由於張學良屬保密局主管,而保密局直屬蔣介石,他人無法過問,李宗仁只得作罷。

1月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表示願以毛澤東在1月14日聲明中提出的八項條件為基礎,進行和平談判。

李宗仁的電報,遭到孫科的反對,乃在意料之中。然而,2月9日,國防部政工局局長鄧文儀,卻也在上海聲稱,要求「平等的和平,全面的和平」,不然「不惜犧牲一切,與共黨周旋到底」。

毛澤東於2月15日,為新華社寫了評論《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麼還要空喊「全面和平」?》,對亂糟糟的國民黨政局,進行了抨擊:「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在1月14日的聲明,致命擊破了蔣介石的假和平陰謀,使蔣介石在一個星期以後不得不『引退』到幕後去。雖然蔣介石、李宗仁和美國人對於這一手曾經作過各種佈置,希望合演一出比較可看的雙簧,但是結果卻和他們的預期相反,不但台下的觀眾愈走愈稀,連台上的演員也陸續失蹤。」

毛澤東指出蔣介石在溪口、李宗仁在南京、孫科在廣州,「一國三公」,各唱各的調:「蔣介石在奉化仍然以『在野地位』繼續指揮他的殘餘力量,但是他已喪失了合法地位,相信他的人已愈來愈少。孫科的『行政院』自動宣佈『遷政府於廣州』,它一面脫離了它的『總統』、『代總統』,另一面也脫離了它的『立法院』、『監察院』。孫科的『行政院』號召戰爭,但是進行戰爭的『國防部』卻既不在廣州,也不在南京,人們只知道它的發言人在上海。」

毛澤東勾勒出李宗仁的窘境:「這樣,李宗仁在石頭城上所看見的東西,就只剩下了『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李宗仁自上月21日登台到現在下過的命令,沒有一項是實行了的。」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