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兩軍相遇勇者勝

打破三期「清剿」之後,根據地的局勢暫時得到緩和,而這時的國際形勢也正朝著有利於盟軍的方向發展。

1942年10月,蘇中區黨委在如東縣南坎鎮召開會議,會上傳達了延安總部的指示:「今年打敗希特勒,明年打敗日本!」

不僅是中央這麼樂觀,大家都有了一種勝利在望的感覺,然而僅僅幾個月之後,蘇中形勢又驟然緊張起來。

日本人把南部「清剿」的失敗,歸結為不倫不類——好像「鐵壁合圍」、「清鄉」都能沾點邊,可是味道沒一個正的。

倘若是純正的「清鄉」,那就不同了。

此前「華中派遣軍」已經換成「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大將為實現「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戰略決策,首次提出要了以長江下游為起點,逐次進行「清鄉」的方案。

畑俊六定下大綱後,由第十三軍司令官澤田茂中將參與謀劃,汪偽政府軍事顧問晴氣慶胤中佐和汪偽「警政部長」李士群共同設計,正式提出了「清鄉」計劃。

汪偽將「清鄉」定為「國策」,首先自蘇南開始進行「清鄉」。

經過兩年多的「反清鄉」鬥爭,蘇南新四軍的指揮機關、主力部隊最終都無法再堅持下去,不得不先後撤往蘇中,蘇南「清鄉」經驗由此讓日偽軍如獲至寶,在蘇中「清剿」失敗後,他們便又祭起了「清鄉」這一法寶。

「水師」突擊

畑俊六決定置勞師無功的南部不用,改由第六十師團長小林信男中將主持「清鄉」。

第六十師團系由原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擴編而成,擴編成師團後,又另外增加了一個由國內新兵編成的旅團。要論戰鬥力,第六十師團比第十二旅團可能要強,但仍然不及老師團,畑俊六器重小林之處,在於第六十師團常駐蘇州,曾是蘇南「清鄉」的主力部隊,有「清鄉」經驗。

畑俊六將對日偽軍威脅最大的第四分區列入黑名單,作為「蘇北第一期清鄉實驗區」,他對小林師團長提出的目標,是在6個月內消滅蘇中新四軍主力,從而在江北造成「大東亞聖戰的華中確保區」。

蘇南「反清鄉」的挫折和蘇南部隊的北撤,對蘇中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一聽日軍將把「清鄉」重點從蘇南轉入蘇中,消極悲觀者有之,驚慌失措者亦有之。

如粟裕所言,蘇中抗戰進入了最尖銳、最艱苦的時期,這是「黎明前的黑暗」,而要衝破黑暗,光靠嘴皮子鼓動是不夠的,還是得用槍桿子來做宣傳。

粟裕發現他有空子可鑽:南部走神兒了。

南部到蘇北的時候,他的第十二旅團有5600餘人,這幾年不斷地跟新四軍作戰,部隊越縮越小。你別看每一仗死傷的日本兵不多,加起來數字驚人,前後已經傷亡了5000人,經過不斷補充,才得以維持3700餘人的規模。

挨上司的訓斥,那是家常便飯,長時間的受挫,已經讓南部越來越不像一個有頭有臉的武士,乃至於丟了一門炮,都能讓他失魂落魄到恨不能跪在地上求人。

這次畑俊六突然調小林來主持「清鄉」,讓他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小林來蘇北,那還有他南部什麼事,以前他所付出的一切不都泡湯了嗎?

搶功勞尚是其次,南部最怕的還是調職,特別是被調到太平洋去作戰。當時的日軍將官都知道,誰去了太平洋戰場,就等於被判了死刑——在美軍無情的火力打擊下,即便是老師團,都只能落得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偏偏上司還真的透露了要調他走的意思,這悲催的。

南部人坐在辦公室裡,小眼神卻到處瞟來瞟去,腦子裡也全是小孩子游泳,哪裡還管得了什麼新四軍不新四軍。

這是一個機會,一個用打勝仗來鼓舞人心的好機會。

「清剿」之後,鑒於主力消耗過大的問題,粟裕對蘇中部隊進行了整編,每個旅只保留一個經過充實加強的主力團,其餘步兵團全部實現地方化,作為地方團的骨幹。他另外組建了師教導團,由自己親自指揮,隨時用於對重點方向實施突擊。

1943年2月23日,粟裕指揮教導團向曹家埠據點發起進攻,曹家埠只有偽軍一個營,但據點有大碉堡,光靠步兵根本攻不下來。

原先通過黃橋決戰等戰役,粟裕曾繳獲到3門山炮,為此成立了一個軍區炮兵連,但這3門炮輕易都不會拿出來用。這次粟裕破了例:「把大炮用上,可以更加堅定群眾反『清鄉』的信心。」

炮上來了果真大不一樣,幾炮,就把大碉堡給轟開了,據點偽軍也就此瓦解。

緊接著,粟裕又調用第七團,相繼攻剋日偽軍據點12處,摧毀碉堡40餘座,長江北岸用以「清鄉」的大批毛竹被燒燬。

第一期「清鄉」原定於3月1日開始,因毛竹被燒燬,被迫推遲到了4月10日。

時間進入倒計時,小林要來了。這個時候,南部已經通過向上級申辯,暫時獲得了留任,但「清鄉」仍然沒他的份兒。

南部很生氣,強龍還不壓地頭蛇呢,你小林算老幾?

所謂「敵人反對的,我們要堅決擁護;敵人擁護的,我們要堅決反對」,南部在內心裡差不多視小林為敵,兩人換防時,他不等對方到防,就把部隊全部開走了,同時還沒忘記破壞據點裡的工事和鐵絲網,反正就是不想讓小林佔一點兒便宜。

據點無人,連民兵都收復了許多小據點。

1943年4月11日,小林調兵遣將,從蘇南調來有「清鄉」經驗的菊池聯隊以及3個偽軍師,使參與「清鄉」的機動兵力達到15000餘人,加上「清鄉」所需的警察、坐探和行政人員,其兵力的密集程度為敵後華中戰場所罕見。

這些日偽軍帶著大批毛竹,分成十幾路蜂擁撲進四分區,開始了「軍事清鄉」。

在預定的「清鄉區」內,小林首先尋殲四分區主力,四分區的主力團如今只有一支,即「老虎團」第七團,在粟裕的指揮下,他們早早就「敵進我進」,跳到了「清鄉區」外面,從而讓小林撲了個空。

小林在裡面實施「軍事清鄉」,壓縮根據地,第七團在外面展開軍事攻擊,擴大根據地。

輪到新四軍提高機動作戰的效率了。在縱橫交錯的水網地區,部隊全部乘小船行軍,一般情況下,一個班乘一條船,一個連乘十條船,一個團乘有近百條船,行進在水泊中,長達數里,儼然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水師」。

小船比較隱蔽,據點裡的日偽軍往往只注意防守陸地道路,想不到河溝、河汊中會突然冒出「水師」。各船的進攻方式是,用竹篙快速將船撐向岸邊,一經靠岸,一人先跳下水用繩子將船穩住,其他人借助竹篙撐出的那股速度,向岸上之敵發起迅猛衝擊。

1943年5月13日,七團實施黃莊偷襲戰,僅用5分鐘時間便消滅偽軍一個中隊,整個過程中,只有偽軍哨兵胡亂放了一槍,其他人都是還沒有反應過來,新四軍的槍已經頂到了胸口。

10天之內,七團在偷襲不成的情況下,又用強攻方式拿下戴家窯據點,殲滅偽軍1個營。

小林在蘇南的「清鄉」經驗是,不管「清鄉區」外如何槍炮聲連天,他都充耳不聞,也不肯從「清鄉區」調出兵力,因為他知道,跳出外線的新四軍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他調兵,那就上當了。

小林先用竹籬笆把「清鄉區」圍起來,然後在「清鄉區」內遍設據點和「檢問所」,三五里即有一處,用於盤查來往行人。由日偽軍和警察、坐探組成的「清鄉隊」,則不分晝夜,挨村挨戶地搜捕抗日軍民。

蘇南「反清鄉」遭到挫折,絕非偶然,「清鄉」氣氛確實非常恐怖。當時日偽軍據點紛紛傳說「粟裕已經率部北去」、「清鄉不需3個月就可成功」。

請他編菩薩

實際上,粟裕從來沒有離開過四分區,他事先只將機關轉移到一、二分區,自己則率領十幾個武裝人員留了下來。

粟裕不走,對於「清鄉區」內的軍民,就是一個莫大的精神鼓舞。

粟裕認真研究過蘇南的「清鄉」和「反清鄉」,也初步琢磨出了一些對付的法子——

小林建立據點,就派地方化主力、地方部隊和民兵,晝伏夜行,靈活穿插,專門選擇那些防守薄弱的據點打。這裡面,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短槍隊」。

「清鄉」開始前,粟裕從蘇中軍區保安部門挑選了一批人員,再從各分區部隊中抽調短槍排,組成了「政治保安隊」,隊員人手一支短槍,因此被民間稱為「短槍隊」。「短槍隊」的隊員們不僅有一手好槍法,而且能化裝偵察,翻牆過河,在蘇中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華北的敵後武工隊。

日偽軍、警察、坐探、漢奸猖獗,除了有「短槍隊」上門外,粟裕還發動民兵參與,並且提出口號:「每鄉每月捕殺一個敵人。」

一個鄉那麼多民兵,每月殺一個,不算難。民兵的襲擊手段五花八門,包羅萬象,包括「背豬玀」、「釣烏龜」等十幾種之多。

所謂「背豬玀」,就是埋伏路旁,專找零星掉隊的敵人,只要用繩子往脖子上一套,背著就跑。

所謂「釣烏龜」,是事先割斷電話線,敵人一定要來查線,然後……

「反清鄉」才個把月,有個鄉的民兵就用「三八式拳頭」、「五號盒子槍」(即匕首)幹掉了50多個敵人。兩個月內,蘇南調來的「清鄉」隊員被捕殺一半,原擬開赴蘇中的兩個「清鄉」大隊因此嚇得沒敢再來。

「清鄉」隊另外一個讓人痛恨的地方,是竹籬笆。小林從江南運來500萬根毛竹,沿著「清鄉區」邊緣,構築了一道綿延200里的籬笆封鎖圈。

眾人拾柴火焰高,粟裕提出了「不讓敵人打籬笆」的口號,動員群眾悄悄地破擊籬笆。動員的內容,非常通俗易懂:籬笆把你家的田地隔開,讓你既收不到糧又採不到菜,不如把這些毛竹拔下來,編籃子,做扁擔,用處大得很呢。

老百姓要收糧收菜,還喜歡撿不要錢的毛竹派用場,於是很快就開始自動自發地參加了「破籬笆」運動。

起先是小規模的分散活動,後來便發展到幾個鄉幾個區的聯合行動。4月到5月間,總計有10萬人次,參加了100多起破擊活動。

1943年7月1日夜,在分區部隊的掩護下,4萬多民兵和群眾對竹籬笆展開大規模焚燬行動,但見火趁風勢,風助火威,遠遠望去,宛如一條彎彎曲曲、望不到頭的火龍。一夜之間,小林慘淡經營了3個月的封鎖籬笆便被焚之一炬。

兩個月一轉眼就過去了,小林見「軍事清鄉」沒能達到預期目的,急忙實施「政治清鄉」。

「政治清鄉」就是實行保甲制度,日偽軍把「清鄉區」內的某一個區域包圍起來,將群眾拉到一起,強行登記戶口,張貼門牌,實行連坐連保。

你有計策,我有對策。粟裕和四分區採取的辦法是,敵來我走,只留下老弱進行敷衍,所謂「鐵將軍把門,灶王爺看家,鬼子編保甲,請他編菩薩」。

鬼子一走,便動員群眾燒燬門牌、保甲戶口簿、壯丁冊,查問起來,就讓群眾推到新四軍身上:新四軍干的,你們有本事找他們去理論吧。

編查人員不下鄉便罷,下鄉還有「短槍隊」和民兵等著取他們的項上人頭。有人沒辦法,乾脆躲在據點裡編假名冊,以應付上級,更多的人則請長假,開小差,藉機逃離。當時有首打油詩叫作:「清鄉無把握,生死不可卜,大家撈一票,趕快出蘇北。」

「政治清鄉」也行不通,畑俊六所謂6個月消滅蘇中新四軍主力,自然也只能淪為癡人說夢,小林不得不宣佈「延期清鄉」,以後又擴展為「高度清鄉」。

讓四分區軍民陷入被動和困境的,正是「高度清鄉」。

漁人撒網

小林信男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二期,還擔任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軍校教官,初來乍到,對蘇中的地理人情,他或許沒有南部熟悉,但在戰術運用上,他卻比自己的同事更為狡譎。

「高度清鄉」又稱「流血清鄉」,是「清鄉」中的極致手段,也可以解釋成是不擇手段。在這一階段,小林除採用常規的「梳篦」、「拉網」戰術,對抗戰軍民進行反覆搜捕外,還使出了最厲害的一著撒手鑭,即「以游擊對游擊」。

小林把日偽軍和武裝的特務人員組織起來,不僅讓他們喬裝改扮成「游擊隊」,而且在活動和作戰方式上也完全套用游擊方式。比如,日偽軍以往都走大路,現在全部改走小路;以往白天出來「掃蕩」,現在晚上出動,拂曉猛襲;以往大多陸路行軍,現在利用水道偷襲。

四分區猝不及防,蒙受了很大損失,內外線壓力也都與日俱增。1943年9月,粟裕倚重的虎將、第七團團長嚴昌榮在一次戰鬥中陣亡,至1943年年底,第三旅作戰部隊傷亡官兵近千人,地方幹部群眾的死傷及損失更是難以計數。

小林刁鑽,粟裕也使出渾身解數跟他周旋,其最主要的一個策略便是——「分化」。

畑俊六以為小林有蘇南「清鄉」的經驗,南部有熟悉蘇北的優勢,二人可以成為他在蘇中「清鄉」的左右手,但實際上這左右手之間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

南部換防時使的那股小性子,讓粟裕完全看透了南部和小林之間不可道破的隱秘關係。對南部師團和小林師團,他採取了區別對待的策略,新四軍打小林師團時不遺餘力,但對南部師團卻是適可而止,能放他一馬就放一馬,能多給一點面子就多給一點面子。

新四軍打的都是小林,南部比較輕鬆,在上級那裡交代得過去,就不用怕調職了。

不知道南部是不是心裡也明白這一點。反正這哥兒們在「清鄉」期間非常消極,屬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那種,小林要找他幫忙搭一下手時,他基本都處於失蹤或走神狀態。

另一個分化對象是偽軍。

偽軍裡面也分派別。李長江等在長期駐蘇北的,叫舊派偽軍;另有一派從蘇南趕來「清鄉」的,叫新派偽軍。新派偽軍是「清鄉」的急先鋒,受到小林的重視和支持,他們也狐假虎威,對舊派偽軍看不起,乃至進行打擊和吞併。

粟裕的辦法是利用舊派,爭取把舊派裡的偽軍拉過來,為我所用。小林實行「高度清鄉」,採用「以游擊對游擊」,若沒有熟悉蘇中地理的偽軍配合不行,偽軍如果「私通」了新四軍,就等於給新四軍提前通風報信,那些「假游擊隊」的刀自然會變鈍。

小林會製造「假游擊隊」,粟裕投桃報李,也派去了一支「假偽軍」,這便是著名的「湯團」投敵事件。

「湯團」指的是四分區內的通海自衛團,乃新四軍控制的地方武裝,團長湯景延曾在國民黨軍隊內混過多年,有舊交在汪偽政權任職。

「清鄉」開始後,粟裕利用湯景延的這一特殊社會背景,親自策劃,讓湯景延率全團詐降,正經八百地當起了偽軍。

湯景延當著汪偽的官,做著新四軍的事,小林的「清鄉」計劃、兵力部署、裝備給養,各種情報都源源不斷地通過秘密電台送到粟裕那裡。

小林在實施「高度清鄉」的同時,還進行「經濟清鄉」,也就是對四分區進行經濟封鎖,以及掠奪物資,根據地的供給因此十分困難。湯景延便以補貼部隊給養為名,做起了生意,實際是偷梁換柱,暗中向根據地運送軍火和藥品。

「湯團」在敵人內部瀟灑了近6個月,該拿到的都拿到的。後來得知敵人有所懷疑,要予以分割,湯景延才奉粟裕之命,在率部實施「破腹戰鬥」、摧毀敵據點後,重新回歸了根據地。

粟裕評價「湯團」的整個行動是:「好比漁人撒網一樣,把網撒下去,等魚進網後,再果斷地把網拉上來。」

到1944年2月,小林的「高度清鄉」仍然無法結束,他為此不斷哀歎,「江北不比江南」,「工作之困難不待多言」。

這邊四分區的「高度清鄉」完不了工,那邊新四軍又藉機在其他分區快速發展,小林只好再搞噱頭,決定著手對一、三分區實行「擴展清鄉」,對二分區實行「強化屯墾」。

獲悉小林的計劃後,粟裕很犯愁。

先前一師主力已跳出四分區,第三分區被「擴展清鄉」後,那裡的主力和機關也要轉移,這樣,兩股人馬就都只能向北移往二分區的三倉。三倉適於新四軍活動,可是它的面積很小,東西和南北均不到百里,在如此狹小的區域內集中這麼多的人和單位,那正是「塘小魚大」,萬一小林再來個「大掃蕩」,躲都躲不開。

得開闢一個沒人打擾的新區,這個地方,粟裕選的是車橋。

多算則勝

車橋是淮安城東南的一座大鎮,鎮前河道上有五座橋樑,可俯瞰全鎮,形如一個「車」字,是以得名。此鎮地理位置相當顯要,日軍用以分割了一、二分區,並對蘇中根據地和蘇北根據地進行封鎖,堪稱敵人的心臟區域。

粟裕早就留意車橋了。他曾利用去軍部駐地開會等機會,對車橋及其附近的敵情、地形反覆進行過實地勘察,車橋有多少據點,據點裡有多少鬼子、偽軍,周圍的水路、旱路怎麼走,乃至於當地買賣好不好做,都問得一清二楚,瞭然於心胸。

車橋鎮的外圍有灌滿水的深壕,通過深壕之後,裡面有許多大小圍牆,沿著圍牆僅碉堡就有53座,還有許多暗堡封鎖地面,可構成綿密的交叉火力網。

新四軍進攻敵據點,如果該據點為純偽軍把守,相對容易攻克,有日軍在裡面會增加許多難度,這主要是因為日軍在防守時一般都比較頑固,極少肯繳槍,而在日本兵的監督下,偽軍也不敢說投降就投降。

車橋據點除駐紮一個偽軍大隊600多偽軍外,另有一個日軍小隊40餘人。此外,車橋是駐揚州的第六十四師團和駐徐州的第六十五師團接合部,淮安則駐有第六十五師團所屬的獨立步兵第六十五大隊,這些日軍都可向車橋進行增援。

出於這一堆因素,日軍一直把車橋視為已經鎖在保險箱裡的據點,他們給進攻者出的題目實在太難了。

但是這道題沒能嚇倒粟裕。

5年前的官陡門奔襲戰,用事實證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敵人認為最安全的,往往是最容易得手的地方」。

當然,與官陡門相比,車橋最大的不同,還是內外都要與相當數量的日軍對悍。不說倒退五年,即使是黃橋決戰前後,粟裕也未必能下得了這個決心。

不過事物是在不斷發展的,幾年過去,新四軍的力量也在突飛猛進,早非吳下阿蒙。截至1944年年初,全蘇中的主力部隊已達20個團,計3萬多人,而且集中進行過冬季練兵,技戰術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

只要行動組織策劃得當,再堅固的據點都不難攻克。增援方面,兩個日軍師團部的駐地離車橋都很遠,粟裕估計他們不一定來援,主要增援方向可能只會來自於淮安。

粟裕集中了5個主力團,分別為蘇中軍區教導團、第四分區特務團、第一團、第七團和第五十二團,這些部隊均是蘇中新四軍的絕對主力,像第七團、教導團都可以獨立完成一場大的戰鬥,再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如此規模的攻勢作戰,在蘇中抗戰史上沒有先例。

粟裕肯下如此大的本錢,就是顧慮到淮安等地的日軍會趕來增援,新四軍必須一邊攻堅一邊打援。

多算則勝,少算則敗,一場戰役的勝負,往往並不是決定於戰役進行當中,而是之前。

自黃橋決戰後,新四軍跟日軍打的都是游擊戰,現在又要再次轉型,在游擊戰中摻入運動戰,粟裕對此不敢有絲毫的馬虎,他在前期勘察的基礎上,對部隊的集中時間、攻擊路線一一進行了精密計算。

粟裕「組織戰鬥」理論的關鍵點是協同作戰,這5個團平時各打一處,作戰風格也不盡一致,粟裕就把互相瞭解、特點相仿的部隊,臨時編成一個建制,共編成3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並適當調整了部隊建構和幹部。

「老虎團」第七團被列為第二縱隊,負責主攻車橋。粟裕專門把七團團長兼政委彭德清叫到身邊,斬釘截鐵地對他說:「成敗勝負,關係重大,哪怕敵人築了銅牆鐵壁,你也要給我砸開它!」

官陡門奔襲戰的經驗表明,大部隊行動必須在嚴格保密的前提下,做到「奇」和「快」。

車橋一帶皆為與官陡門相仿的水網地區,粟裕便發動3萬多民兵與群眾,在車橋周圍築路打壩,共築起穿越湖蕩、綿延達30里的五條大壩,以便於部隊隱蔽接近車橋。

此時新四軍在蘇北已經樹大根深,具備相當雄厚的社會和群眾基礎,可謂是一呼百應,與官陡門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築壩之外,粟裕又組織數以千計的船隻,把部隊、雲梯、擔架隊運到了車橋附近。

戰前的十幾天內,粟裕從師部和第七團派出幹部,對車橋再次實施偵察,同時通過模擬訓練,進行了最後一次練兵。

萬事俱備,粟裕突然收到一份敵情通報,日軍要向根據地「掃蕩」,此時距離車橋戰役的預定發起日期僅僅有兩天,由第七團組成的第二縱隊已經在向車橋開去。

炮群

大戰來臨之際,怕的是意外干擾,但這個干擾正好被粟裕用來將計就計。

他將師直機關分成前後兩個梯隊,其中一個梯隊北移,他自率一個梯隊南移,用來吸引日軍的注意力。

日本人果然被迷惑住了,無論是正忙於「清鄉」的小林,還是第六十五師團,事先對粟裕的作戰意圖及部隊調動均一無所知。

1944年3月5日凌晨1點50分,二縱隊在第三旅旅長陶勇的親自指揮下,從南北兩個方向直插車橋鎮兩翼。

粟裕事先為二縱隊特製了一批攻堅器材,光用於登城的就有連環雲梯、單梯三角鉤、爬城鉤等多種,突擊隊泅水游過外壕後,便借助這些器材爬過圍牆,對通往街心的碉堡展開攻擊。

粟裕在車橋戰役中採用的仍是一貫的「掏心戰」戰術,即先進入街心,佔領鎮內的所有街道,然後四面開花,分割包圍,對周圍的碉堡逐一攻堅。

官陡門的一幕在車橋再次上演。日偽軍被新四軍的遠道奔襲弄得不知所措,到下午兩點,鎮內偽軍被全部殲滅,所據碉堡也盡遭突破,只剩下日軍駐守的被稱為是「碉堡中的碉堡」的大土圍子。

陶勇決定用「炮群」實施攻擊。

新四軍原來沒有什麼攻堅利器,七團通過斜橋伏擊戰繳到擲彈筒後,粟裕曾把這門擲彈筒調到師部,供軍工部研究。一師軍工部部長程望曾就讀於上海同濟大學機械造船系,被稱為「軍工智星」,是軍工製造領域的天才型人物,他最終為新四軍研製成功了最新型的迫擊炮。

普通的迫擊炮,只有曲射功能,但「程氏迫擊炮」具有曲射、平射兩種功能,在對日作戰中令日軍瞠目結舌,竟然誤認為是「俄國造的新式武器」。

迫擊炮在火炮家族中最不起眼,屬於小炮,粟裕為此提出了「炮群」概念。

所謂「炮群」,按照粟裕的解釋,是將許多炮擺在一起,無論大炮小炮,地面炮或是高射炮,它們有的打步兵,有的打碉堡,有的打飛機,有的打坦克,「分工負責,一掃而光」。

「清鄉」開始後,粟裕就決定打造「炮群」,他給程望下達指標,要求軍工部批量生產迫擊炮。

程望利用地下黨及幫會關係,從上海採購到機床和鋼管,並先後動員150多名技術工人加班趕製,至1944年1月,已生產各種口徑的輕型迫擊炮300餘門以及大量迫擊炮彈,開啟了一師軍工生產的全盛期。

眾多迫擊炮和一門日式山炮組成的「炮群」,威力果然不同凡響。陶勇先用迫擊炮打掉外圍,接著又用山炮幹掉了大碉堡,日軍小隊被殲近一半,不過日軍在防守時的頑固也是出了名的,僅剩下不到20名鬼子兵,但他們仍能縮到死角繼續做困獸鬥。

共產黨的思想工作是一絕,日軍要麼不被俘虜,俘虜了十有八九都會加入「反戰同盟」,自覺自願地對日軍展開政治攻勢。正當車橋戰鬥相持不下時,蘇中「反戰同盟」成員松野覺冒著槍彈,主動上前要求勸降,但在喊話時被子彈擊中頭部身亡。

日本兵槍法很準,導致新四軍在使用步兵衝鋒時傷亡很大,炮火又打不到,陶勇一時也沒了辦法。

與此同時,日偽軍的增援部隊也到了,這是粟裕早就料到的。他在為車橋戰役設計的「圍點打援」戰術中,圍點只用一個縱隊,打援用了兩個縱隊,還加上林林總總的其他地方部隊。

正如粟裕所預計,第六十四師和第六十五師團離得遠,都能來,變成了誰也不來,來的只是駐紮於車橋鄰近據點的敵人。

第一個有動靜的是三縱隊警戒方向,一共來了百餘日偽軍,但這批人行到中途,便交了「狗屎運」——粟裕在戰前組織民兵,利用黑夜在主要通道上埋了雷,不踩到都不可能。

這批日偽軍本來人就不多,來車橋顯得十分勉強,加上三縱隊又給他們來了頓排子槍,覺得反正盡了義務,可以對上面交代了,也就慌不迭地退了回去。

一縱隊方向才是大頭。

得知新四軍突然進攻車橋,獨立步兵第六十大隊趕緊在淮安進行了集結。淮北地方不小,據點分散,各個據點又都要安排人手,匆促間其實集中不了多少日本兵,最後還得拿偽軍來「兌水」,並且只能集結一批走一批。

1944年3月5日,下午4點,在伏擊前線負責指揮的葉飛得到報告,淮安日偽軍乘坐7輛卡車,於3點15分到達周莊附近。

這是當天的第一批。

鬼風

葉飛根據車輛數目和每輛卡車的載運量估算,第一批日偽軍240餘人。

打援地形都經過粟裕的精心選擇。三縱隊埋伏區域呈狹窄口袋形,南面是一條河,由於水流湍急,河岸險陡,來敵很難徒涉,北面是一片草蕩,中間蘆葦密佈,底下全是淤泥,人走是可以走,只要你不怕陷進去。

卡車能通行的,唯有中間的一條公路,很簡單,很明瞭。

在卡車進至阻擊陣地前約500米時,偽裝突然掀開,新四軍的輕重機槍猛烈開火。慌亂中,日偽軍闖入了公路以北的墳地,而那裡實際是預設的地雷陣。

觸發雷、引發雷,一陣接著一陣爆炸,日偽軍被炸得血肉橫飛。

打援戰鬥打響時,似乎老天都站到了粟裕和新四軍的一邊,車橋一帶狂風大作,黃沙滿天,更令日偽軍魂飛魄散。

這不是在北方,是在南方的車橋,如此古怪的天氣變化,在當地極為罕見。若是用《水滸傳》的手法演繹,就像是粟裕旁邊有個公孫勝在行陣做法,呼風喚雨,連車橋老百姓也嘖嘖稱奇,說:「新四軍有神靈保佑,所以才會刮起鬼風。」

隨後,第二、第三批援兵到達,兩批加起來又有300多人,由於被火力所阻過不去,最後全部在韓莊重新集結。

晚上7點,在大隊長山澤干夫少佐的指揮下,集結起來的日偽軍從正面發動猛攻,但均被一縱隊擊退。

風沙依舊,殺氣如雲,一縱隊越戰越勇,對日偽軍進行反衝鋒,並從四個方向撲向韓莊。

新四軍攻入韓莊後,逐屋爭奪,很快便展開了殊死的白刃戰,日偽軍當場被刺刀拚死的即達60多人。

晚上10點,一名身掛銀鞘指揮刀的日軍軍官被俘。當時他身負重傷,渾身血跡斑斑,但仍在狂呼亂叫,不肯束手就擒。在被抬到包紮所時,該軍官已經嚥了氣。經俘虜辨認,此人正是山澤。

1944年3月6日,凌晨2點,韓莊日偽軍已呈潰亂之勢,張皇失措之下,有人竟然鬼使神差地逃到了縱隊指揮所附近,被葉飛的警衛員和通信員逮個正著。

車橋殘存的那20個鬼子命很大,在第四批援兵的接應下,他們還是逃出了車橋鎮。不過粟裕的目的完全達到了,戰前有人曾提出「攻堅打援並舉,以打援為主」,粟裕否認了這個提法,他說他實施車橋戰役,就是要拿下車橋,打援不過是附屬品。

車橋戰役結束後,第六十五師團部得到報告,師團所屬第六十大隊在車橋共戰死69人,其中包括大隊長山澤少佐、機關鎗中隊長金丸中尉。

在這份報告中,記錄有14人失蹤(實際已被俘),這是大反攻到來之前,敵後戰場上一次性戰役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日俘驚魂未定,感慨萬千。炮兵中尉山本一山供認:「這次戰鬥失敗,我們犯了輕視新四軍的錯誤。」

說到這裡,他的目光中滿是敬畏,突然收緊下巴:「你們的粟裕了不起!」

當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經過報到新四軍軍部時,軍部起初卻並不認為「了不起」。

此時的軍部由饒漱石主持,饒漱石擔心這樣大動干戈,會不會「過分暴露了自己的力量」。

事實是,饒漱石純屬多慮。

除了分兵據守外,第六十五師團實際可調動的日偽軍機動兵力十分有限,車橋一戰讓它損兵折將,已經沒有力量再打一場像樣的仗。

徐州的第六十五師團部曾湊了一些部隊去車橋「報復」,當部隊行至離車橋幾里路遠的地方時,日軍指揮官用望遠鏡偵察,看到新四軍主力正在車橋嚴陣以待,就不敢再往前進了,唯恐吃更大的虧。

第六十五師團維護面子的辦法,只是派幾架飛機偵察了一下,然後投了幾枚炸彈,就草草了事。

粟裕當初策劃車橋戰役,僅是想從縫隙裡鑽出一塊可以安生的地方,可以讓一師進行休息和整訓,連他也沒有想到,這一戰役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日軍內部的士氣其實已經非常低落,不過是靠一根火柴棒勉強撐著,外面看不出來而已,車橋戰役挪動了這根火柴棒,於是,嘩啦一聲,慘不忍睹。

車橋戰役結束不久,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此後當粟裕揮師進攻車橋附近的日軍據點時,戰鬥都出奇的順利,日偽軍幾乎是望風而逃,像車橋那樣拚命死守或增援的事再也沒發生過。

真相總是會讓人吃驚,但這是件好事,起碼如果現在再說「明年打敗日本」,一點兒不吹牛。

拳頭

粟裕不會忘記蘇中戰場上還有一個人需要他去陪一陪:小林信男。

小林信男履歷中的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二期,總計有721名畢業生。那一期正好趕上侵華戰爭,且畢業軍官均屬年輕力壯的當打之年,但是經過不斷傷亡和淘汰,到1944年,還能在侵華一線指揮作戰的已寥寥無幾,在中國任師團長的,共有8人,其中之一便是小林。

經過千挑萬選的日本軍官,才有資格進入士官學校,最後又能在實戰中脫穎而出,這小林怎麼也能擠進東瀛戰將的高手之列了。

當車橋戰役進入尾聲時,小林對四分區的「高度清鄉」已告一段落,開始轉為以政治偽化為主,他的「擴展清鄉」、「強化屯墾」也準備就緒。

車橋戰役讓粟裕增加了繼續組織主力作戰,以打破小林「清鄉」計劃的信心,他向軍部提出:「於最近進行一場較大的戰役。」

這場即將開始的戰役,便是南坎戰役。

「清鄉」開始之前,蘇中區黨委召開會議,傳達中央「今年打敗希特勒,明年打敗日本」的指示,正是在南坎。「清鄉」開始後,這裡成了「清鄉區」封鎖圈上最東端的一個重要據點,也是「清鄉區」內外聯絡的最重要通道。

粟裕南坎戰役的前奏曲,便是攻破南坎,打開封鎖圈上的缺口,使主力進入「清鄉區」。

粟裕首先想到的又是「老虎」,他讓在車橋整訓的第七團迅速趕來南坎,並決定繼續實施「圍點打援」戰術:七團攻堅,特務四團打援。

1944年6月23日夜,七團穿過車橋與南坎間的層層封鎖線,預定於天亮前在太平莊宿營。

因為估計到路上隨時可能發生遭遇戰,團長兼政委彭德清對行軍隊列做了調整:部隊不是走一路縱隊,而是分成兩個梯隊,這樣一旦遇敵,便可迅速展開兵力,乃至夾擊殲敵。

上午6點,團部梯隊突然與從據點裡出來「掃蕩」的日偽軍遭遇,彭德清看到,對面平原上黑壓壓的一片,全部是敵人。

事情是一瞬間發生的,敵我都沒有想到,當時彭德清面臨的情況是,三營梯隊已經走遠,一營、二營屬團部梯隊,但一營在前面兩里的地方,作為後衛的二營則還沒有上來。

情況刻不容緩,兩軍相遇勇者勝,彭德清一邊用軍號和派通信員的方式,急調三營、一營趕來參戰,一邊率領身邊僅有的幾個勤雜人員登上民居房頂,就地展開作戰。

這支日偽軍中,日軍佔有很大比重,且訓練有素,中隊長加籐大尉聽到槍聲響起,立即率部縮進一片亂墳包內,同時派出一個日軍小隊向團部所在位置衝來。

500米、400米、300米,距離越來越近,彭德清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一個鬼子軍官正揮著軍刀,指著「干溝」,不停地吶喊。

「干溝」是一條橫貫東西的溝渠,裡面沒有水,從軍事角度上來說,它既是野戰防線,也是安全交通壕。日軍佔領之後,不僅能進能退,還可以借此把新四軍趕到開闊地上。

顯然,日軍小隊意在「干溝」。彭德清往四周圍一看,各主力營仍沒有上來,而日軍已衝到干溝南面,整個場面緊張到讓人透不過氣來。

焦灼萬分之中,幸好團教導隊率先趕到。教導隊是七團的骨幹訓練班,成員全是富有作戰經驗的班長、副班長,雖然只有100多人,但絕對稱得上是七團的「拳頭」。

「拳頭」揮出去後,還是稍嫌晚了一些,日軍搶先一步佔領了「干溝」,並穿過溝底,從南向北運動,用機槍將教導隊壓在了開闊地上。

開闊地一馬平川,衝上去一次就被火力打下去一次,教導隊沖了幾次都衝不過去。教導隊隊長秦鏡是一師頗富傳奇色彩的戰鬥英雄,也是個有名的大嗓門兒,他拉開嗓門兒喊:「聽口令,一起上,誰也別落下!」

隨著他驚天動地的一聲大喊,教導隊亮起刺刀,如浪濤般再次向「干溝」捲了過去。日軍驚慌失色,他們從溝裡甩出的「甜瓜」手雷跟下冰雹一樣,教導隊立在溝堤下面,撿起還冒著煙的手雷又重新扔了回去。

依靠教導隊,七團與溝裡的日軍形成了對峙。

拔劍斬蛇

這時加籐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增兵「干溝」,從正面尋求突破,但是這位大尉中隊長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

他派出的兩個日軍小隊,沒有增兵「干溝」,而是分別向西、向南而去,其用意,是要用兩個小隊進行迂迴,抄教導隊的後路。

這不是加籐的錯,因為每一個日軍指揮官都會這麼幹。迂迴作戰是日軍的金科玉律,並且明確載入了作戰條令,你就是讓小林來指揮,他十有八九也要這麼做,更別說加籐了。

加籐不知道的是,在他被彭德清吸引的時候,三營、一營已經趕到。

這兩個營聽到團部方向有槍聲,而且越打越猛,當即一左一右進行迂迴,方向正好是一個西,一個南。

七團「蒼龍現身」,已把日偽軍這條毒蛇圍住,其中,三營掉轉「龍頭」吃南進小隊,一營捲起「龍尾」裹西進小隊,教導隊作為「龍身」,則把「干溝」裡的小隊頂在那裡動彈不得。

彭德清所要做的,是完成最後一道工序:拔劍斬蛇。

二營上來了,彭德清將該營的兩個連作為團預備隊,把第六連調上來,命其直插亂墳包,搗毀日軍臨時指揮所。

六連的出擊,是關乎全局勝負的一步棋,雙方都很清楚,因此一來上就刺刀見紅,大打白刃戰。

這場白刃戰十分激烈,曠野上,刀光跳動,塵土飛揚,旁人看去,就像是古戰場上的兩軍交鋒。

冷兵器相搏,最見一個戰士的勇氣、膽魄以及技術。新四軍著名的戰鬥英雄、有「飛將軍」之稱的陳福田一人和三個日本兵拼刺刀。一開始,日本兵還講點武士道精神,而且也自以為能拚得過,所以沒有一擁而上,而是兩個助威一個上,一對一地拼。

第一個,被陳福田刺穿了胸膛。

第二個,被挑著腦袋撂倒了。

第三個還沒上,已經被嚇傻了,急忙推上子彈朝陳福田開了一記黑槍。

陳福田在中彈倒地前的一剎那,還趕上去給了那鬼子一刺刀,來了個同歸於盡。

六連很快就在白刃戰中把日軍打得一敗塗地。

岡村寧次記載,他在指揮對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往往會根據日軍士兵的刺刀傷,來判斷對面是正規軍還是雜牌軍,而在早期的蘇南抗戰中,新四軍一對一與日軍拼刺刀,一般很難取勝,所謂「救命彈」正是要用在這個時候。

白刃戰中能技高一籌,論的就是能力,說明你的能力已經今非昔比,不一樣了。

彭德清斬掉蛇頭之後,「龍頭」、「龍尾」、「龍身」方面的槍聲很快也停了下來,戰鬥進入收官階段。

敵人已成驚弓之鳥,但少數殘敵,主要是日本兵,仍不肯放下武器投降,其中有一個穿黑色長筒皮靴、拿手槍提戰刀的傢伙特別凶悍,第六連連長在追擊過程中便被他回頭打了一槍,成了當天七團戰死的第一名連級指揮員。

秦鏡熱血上湧,立馬追了上去,這鬼子越跑越快,秦鏡也越追越急。鬼子實在跑不動了,只得站住,兩人拉開架子,互相足足盯了一袋煙的工夫。

猶如是武林決鬥的開場,彼此在氣勢上先較量一番,較量的結果是,鬼子先憋不住了,掄起戰刀,照秦鏡的腦門兒就砍了過來。秦鏡眼疾身快,往旁邊一閃,差點兒把鬼子給晃倒。

本來想抓活的,到這時也顧不得了,秦鏡挺起刺刀,從鬼子背上狠狠插了下去,一刺刀就把這傢伙給釘在了草地上。

翻開鬼子的軍帽,發現後面繡著四個漢字:加籐大尉。

經過3個小時的作戰,「老虎團」乾淨利落地消滅了中隊長加籐大尉以下日軍100多人,活捉小隊長以下14人,偽軍被斃及活捉300多人。

七團在這一仗中也付出不小代價,指揮員中就戰死了副營長、連長各1名。太平莊遭遇戰打響時,南坎戰役尚未開始,但考慮到七團剛剛打完仗,粟裕對七團和特務四團在戰役中的角色進行了對調。

1944年6月26日夜,南坎戰役如期打響。

南坎據點設有一個大「檢問所」,駐有日軍一個小隊和偽軍一個連,且工事堅固,彈藥充足,但攻堅的特務四團沒讓粟裕失望,很快就解決了問題,前來增援的日偽軍亦被七團包圍殲滅。

失之南坎,得之南坎,以攻克南坎據點為起點,粟裕對「清鄉區」發起了夏、秋兩輪攻勢,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蘇中軍區已攻克、包圍和逼走大小據點五六十個。

小林未料到粟裕會一下子對他發動如此迅猛的攻勢,儘管他還準備「擴展清鄉」,但兵力使用上實際早就捉襟見肘,而且老兵越來越少,士氣也隨之低落,外面又調不進兵來補充,一時間不知如何應付才好。

兵不夠,只能靠武器來幫忙。

日軍步兵主要使用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俗稱「歪把子」,這種機槍的最大好處是彈藥與步槍通用,用步槍彈夾即可供彈,但它的缺陷也同樣明顯,就是裝彈程序非常煩瑣,機槍手在瞄準射擊前,光裝個彈就得忙到滿頭大汗。

早在長城抗戰時,日軍就吃夠了自家「歪把子」的苦頭,很多日本兵情願扔掉「歪把子」,改用從國民黨軍隊手裡繳獲的捷克式機槍。以後到了全面抗戰,日軍內部對「歪把子」的非議更是不絕於耳。

小林給他的部隊配備了新機槍,即九六式輕機槍,俗稱「拐把子」。「拐把子」採用了捷克式機槍的彈匣供彈方式,相當於「歪把子」與捷克式的混血兒。

為了對付新四軍神出鬼沒的出擊,「拐把子」上還裝了夜間瞄準器及其刺刀,當新四軍發起攻擊戰或近戰時,此類「拐把子」的威脅很大。

經陶勇倡議,四分區展開了一個多打勝仗、多繳槍的競賽,陶勇還給部隊定了一個指標,要從日軍手裡繳它一打「拐把子」機槍。

一打就是12挺,不出兩個月,12挺「拐把子」就都到了新四軍手裡,原先一師的輕機槍大多為繳獲的「歪把子」,現在他們也換上了新裝備。

參加夏冬季攻勢的,除一師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外,還有大量的民兵。

與正規部隊不同,民兵多採用「麻雀戰」形式。有幾個鄉的民兵聯合起來,圍困敵據點達3個月之久,在這3個月裡,民兵們不斷向碉堡打冷槍,擲手榴彈,還時常把一些死貓死狗扔進據點四周的水溝裡……

據點裡的日偽軍被整得苦不堪言,中隊長向上級訴苦:「駐軍如失群之雁,煮飯無草,菜餚無鹽,難以堅持。」

上級當然也解決不了這些困難,灰溜溜地撤兵走人便成了唯一之選。

粟裕通過發起南坎戰役,前後攻克、逼退敵據點60餘處,截至1944年10月,不僅恢復了「清鄉」以來被日偽軍佔領的地區,而且使蘇中根據地有所擴大,第四分區的「反清鄉」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1944年11月1日,「蘇北屯墾總署」被迫宣佈取消,「擴展清鄉」、「強化屯墾」亦不了了之。

對小林信男來說,更讓他沮喪的還在後面。進入1944年年底,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線已接近崩潰,「中國派遣軍」、關東軍都被調出大量部隊進行戰略防禦,已經沒人再對「清鄉」感興趣了。

在這場長達近兩年的拉鋸戰中,他輸了,而且再沒有機會反敗為勝。

《戰神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