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砸碎珍珠換瑪瑙

對陳毅、粟裕和華東部隊而言,魯南的春天已經到來。

1947年1月23日,經過長達4個月的曲折,華野、山野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任副政治委員,華野下轄11個步兵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

華東野戰軍(亦簡稱華野)被列入解放軍序列,新四軍、山東八路軍的番號從此停止使用。

自蘇南抗日起,陳毅與粟裕就是很好的搭檔,如今他們又組合到了一起,而且隨著勝仗連連,兩人無論私下關係還是工作配合,都日益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攻克棗莊,第一師繳獲了一輛周毓英乘坐的美式吉普,陶勇把它送給粟裕乘用,粟裕又轉送陳毅。

兩軍合編以後,原華中部隊按照老習慣,仍稱粟裕為「粟司令」,粟裕馬上糾正:「我現在是副司令員,怎麼還叫粟司令?華野只有一個司令員,沒有兩個司令員,應當叫我副司令員。」

後來還是華野參謀處的人聰明,給華野首長一人編了一代號,比如陳毅是501,粟裕是502,譚震林是503,粟裕覺得這個法子不錯:「很好,又順口,又保密,又好寫,以後就叫我502好了。」

在軍事指揮上,大政方針主要由陳毅決定,具體戰役指揮則交粟裕負責。戰役一打響,陳毅就常常離開指揮室,還說:「我離開這裡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報告,延誤時間。」

一旦粟裕在指揮上遇到什麼故障或困難,只要跟陳毅一說,陳毅就拿起電話:「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你們堅決執行。」

後來毛澤東在延安面告饒漱石:「陳粟不可分,陳粟合則勝,分則敗。」他交代饒漱石要親自向下傳達。

由陳、粟聯手指揮的華野越來越強,仗也越打越大。

爛葡萄裡夾硬核桃

宿北和魯南兩役,在讓薛岳損兵折將的同時,也把陳誠的目光完全吸引過來。

有「小委員長」之稱的陳誠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僅在抗戰時期,他就指揮過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鄂西會戰等超大規模戰役,要論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和經驗,他並不輸於薛岳,而其所處職位和經歷,又使他有著薛岳所不具備的戰略眼光和視野。

陳誠多次到前線視察,逐漸看出津浦、隴海兩線的交叉地帶,也就是山東解放區,已成戰事重心。

這當然是因為位置太過顯要之故。

津浦、隴海兩線是聯合海陸,貫通中國南北東西的兩大動脈,誰只要控制住這兩大動脈,就能做到進退自如,可攻可守,即便其他地方「小有疾患」,也不影響大局。

延安總部對此洞熟於心,投入這方面的兵力也特別多,除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外,還有劉伯承、鄧小平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兵力配置已佔到解放軍總數的一半以上。

陳誠自然不肯相讓,在他的建議下,蔣介石親自主持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提出要「15天澄清魯南局勢」。

鑒於薛岳已連敗兩陣,「聲名低落」,蔣介石派陳誠飛赴徐州督戰,並代替薛岳進行指揮。陳誠一到徐州就說:「黨國成敗,全看魯南一役(指「魯南會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陳誠以臨沂為軸,組織了南北兩個突擊集團,南線由他親自指揮,以歐震集團為主突擊集團,從隴海路向北攻,北線由王耀武指揮,以李仙洲集團為輔助集團,從膠濟線向南攻,兩個突擊集團南北對進,以夾擊集結於臨沂的華野主力。

此外,陳誠又把王敬久集團調到魯西南,以隔斷華野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聯繫,並伺機加入魯南、魯中作戰。

參與「魯南會戰」的國民黨部隊總計74個整編師、旅,其中僅南北兩線集團就有40個整編師、旅,集中兵力之多,是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空前的一次,山東由此成為全國的主戰場。

1947年1月31日,歐震集團率先北進。

早在「魯南會戰」開始之前,粟裕已經得到了相關情報,他預先集中了50個團的兵力,並制訂了先打歐震集團的初步方案。

歐震兵分三路,從實力上判斷,其右路較弱,且側翼暴露,按照先打弱敵的原則,右路敵軍當然是首選目標。

可是右路敵軍走得很慢,老是不上來,又考慮打左路,也一樣慢,沒法下手。

不是快不起來,是故意的,兩次失敗給陳誠提了醒,使之重新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戰術和打法。

魯南戰役,敗在孤軍突進,雙拳難敵四手,陳誠為此把推進陣形改為「穩紮穩打,齊頭並進」。歐震集團的三路你看好我,我看好你,肩疊肩地往前行進,每天平均才走6公里,簡直跟烏龜爬差不多。

2月3日,粟裕再次變招,他派一個主力縱隊從正面阻擊中路之敵,同時通知華野其餘部隊,適當放鬆阻擊,誘使兩翼敵軍放膽前進,以便可以尋機殲其突出的一路。

可是左右兩路不但不肯冒進,反而立即向中路靠攏,相互緊緊抱成一團,跟只刺蝟一樣,讓你想下嘴咬都找不到縫兒。

粟裕還發現,即便不搞「烏龜」、「刺蝟」這一套,要打三路中的任何一路也並不容易,而這又跟陳誠吸取宿北戰役的教訓有關。

宿北戰役,敗在強弱分離,結果弱的就被吃掉了。陳誠採取的辦法是「爛葡萄裡夾硬核桃」,歐震集團的每一路都會插進一支精銳主力作為骨幹,比如中路裡夾了張靈甫,左路夾了胡璉,右路算是最弱的,但也夾了一個黃百韜。

陳誠對此很是得意,說:「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脹死老母豬。」

因為有了陳誠的這一說法,陳毅便詼諧地稱之為「豆腐渣脹死老母豬戰術」。

1947年2月4日,乘華野全力對付歐震,李仙洲集團又從膠濟路南下,進佔萊蕪,威脅到了華野的後方。

陳毅、粟裕急於打掉北犯之敵,為此設下一箭雙鵰之計,一面對起義後復叛的郝鵬舉實行討伐;一面藉以調動歐震增援,以創造戰機。

讓陳、粟都想不到的是,歐震並不上當,甚至於連郝鵬舉的死活也不顧,他們仍然向臨沂齊頭並進,華野在臨沂外圍殲敵的打算再次落空。

正在騎虎難下之際,華野類似於「四中隊」的技術偵察部門通過破譯敵方電報,查明了李仙洲集團到達的確切地點。

陳毅首先拿到這份情報,看後喜不自勝,當時夜已經很深了,眾人都已熟睡,但陳毅還是讓人把粟裕請來商議。

根據情報,陳毅產生了一個「捨南取北」的全新構想:既然能準確察知李仙洲的行蹤,與其在南線等得太久,不如索性拋開南線,轉兵北上,先把李仙洲給打掉。

粟裕聽後也很振奮,當即表示同意,他的眼前豁然開朗。

空城計

華中部隊已經一退再退,從蘇中退到蘇北,再從蘇北退到魯南。

華中部隊的官兵大部分是南方人,即使是在蘇北長大,相對山東來說,也還是南方。那時,南方人吃大米飯,山東人吃高粱面煎餅,很多人到了魯南後生活不習慣,加上對北撤有情緒,於是編出了一個發牢騷的順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東,光啃煎餅,外加大蔥。」

南征轉為北戰,看上去又是在撤退,而為了保守秘密,隱蔽作戰意圖,暫時還不能將作戰計劃公之於眾。

不僅不能說心裡話,還得繼續裝。

粟裕要對陳誠施以疑兵之計,第一步就是擺出「決戰之形」。他先在臨沂及其以南構築了三線陣地,主力北上後,又特地在臨沂地區留下包括兩個縱隊在內的18個團,由這18個團「扮演」華野全軍,對歐震集團進行阻擊和鉗制,以造成華野主力仍在臨沂的假象。

陳誠的「穩紮穩打,齊頭並進」固然穩妥,但到這時又變成了一種缺陷,因為它為粟裕移兵北上提供了時間。

主力北上的前一天,粟裕再次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

即使不破獲電報,華野也能通過另外的特殊渠道掌握李仙洲動向,原因是在李仙洲集團高層,還潛伏有更隱蔽的內線。

根據這份最新情報,李仙洲集團正往蒙陰進發,所擺陣形亦為薛岳那樣的一字長蛇陣,從地圖上看,就好像是從膠濟線上倒垂下來的一串葡萄,正是予以各個擊破的極好目標。

1947年2月10日,在粟裕命令下,原先分佈在南北線的7個縱隊向李仙洲集團所在萊蕪地區隱蔽開進。

主力全部集結之前,還需要有人先出手擋上一把,陳、粟召來了魯中軍區二分區司令員封振武。

給封振武的任務是,阻擊李仙洲集團,而且至少需阻擊5~7天,使其不能迅速佔領蒙陰。

封振武一共只有3個團的兵力,多數還是新建的,武器裝備也很差,戰鬥力當然不會強到哪裡去。

聽完分配給自己的任務,封振武整個人都待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陳、粟都看出封振武面有難色,陳毅笑著對他說:「當年諸葛亮大擺空城計,身邊只有2個老兵,1個琴童,還迷惑了擁有重兵的司馬懿。你擁有3個團的兵力,還不能同敵人周旋一番嗎?」

空城計畢竟是舞台表演,而且孔明也就待了半天,現在不是待半天,得5~7天,「司馬懿」能看不出來?

陳毅平時就喜歡開玩笑,粟裕不會,可他也對封振武說:「阻擊5~7天不成問題。」

何以見得?粟裕給封振武提供了依據。

特殊渠道傳來的那份情報顯示,李仙洲「一字長蛇陣」的前鋒是桂軍第四十六軍。粟裕說:「敵人這個部隊同它的上級有矛盾,對進犯蒙陰不積極,正處在進退兩難之際。」

粟裕不會把全部的秘密告訴封振武。事實上,第四十六軍可不光是「同上級有矛盾」那麼簡單,其軍長韓練成早已與中共建立了秘密聯繫,並醞釀過起義,他也由此被稱為中共的「隱形將軍」,陳、粟得到的最新情報就是韓練成派人所提供的。

韓練成等於是自己人,但他在第四十六軍並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否則早就起義了,同時他也得給上級一個合適的理由才行,所以封振武又從粟裕那裡得到了一套空城計的唱法。

封振武依計而行,明明只有3個團,他打出3個主力縱隊的番號,在每一個宿營地,都會特地多搭一些草鋪,多砌一些鍋灶,轉移時一個不拆。

這些都成為韓練成遲滯不進的充分理由,結果整整一個星期過去了,第四十六軍還在蒙陰以北30里的地方。

南線歐震集團仍在緩步推進中。

1947年2月15日,歐震進佔臨沂,隨之而來的便是你吹我吹大家吹,最後傳到蔣介石和陳誠案前的戰報是:「在臨沂外圍殲共軍16個旅。」

臨沂失守,當然是因為華野主力已不在附近,但粟裕正好借此對王耀武示以「失利之形」,給他造成華野主力連戰疲憊,不堪再戰的錯覺。

我已經不能打了,你快來抄我的後背吧。

這是粟裕對王耀武的暗示,可他沒料到的是,王耀武不僅沒往前進,還向後縮了。

王耀武是誰,可以說粘上毛比猴子還精。這個十幾年前就擊敗了尋淮洲、粟裕,並在後來的十幾年中,一手締造出國民黨頂尖王牌軍的人,又豈是隨便能蒙得住的。

王耀武從攻佔臨沂和「圍殲共軍16個旅」的背後,發現了一個一般人不注意的細節——按照戰報所述,歐震集團在佔領臨沂之前,並未經過激烈戰鬥。

臨沂是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華野主力要是仍在臨沂,一定不會讓臨沂輕棄於人,雙方必然要大打,戰鬥怎麼可能不激烈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粟裕改變了作戰方向,有可能北上來包圍李仙洲了。

王耀武調閱近期的空中偵察情報,果然發現華野有頻繁移動的跡象,他當機立斷,自行命令李仙洲全線後撤,同時電告陳誠,要求「准予機動作戰」。

魚溜掉了。

要釣的是大魚

疑兵之計說白了,就是在玩詐術,耍心眼兒。

粟裕放棄臨沂在前,他確實得給陳誠和王耀武一個交代,即華野主力此後究竟到哪裡去了。

粟裕讓地方部隊進逼兗州,在運河上架設浮橋,又在黃河邊籌集渡船,做出華野正要西進與劉、鄧晉冀魯豫野戰軍會合的樣子。

這是「決戰之形」、「失利之形」之後,疑兵之計的第三步——「西進之形」。

「西進之形」非常合情合理,陳誠沒看出一點假,另外,他跟王耀武所處位置和責任不同,王耀武只需調度李仙洲,因此很顧及李仙洲集團的安全,陳誠還要統籌南北,為「魯南會戰」的效果負責。

「魯南會戰」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南北對進,把華野給夾住,現在他這邊已拿下臨沂,王耀武卻反而還在往後縮,請問怎麼個夾法?

陳誠嚴令王耀武回到原地,不得擅自撤退,王耀武只好又命令李仙洲返回。

李仙洲進進退退,完全在華野的行動計劃之外。很多人都擔心計劃要落空,有的縱隊司令員直接建議提前出擊,這樣縱然不能全殲,還能切個「尾巴」。

粟裕則認為王耀武如此反覆,恰恰說明對方還沒有真正掌握華野的企圖,不過是心裡沒底,比較謹慎罷了。

他要釣的是大魚,放的是長線,在主力全部到達預定集結位置之前,魚竿決不能動上一動。

當李仙洲再次返回時,華野各部已基本到齊,並迅速向萊蕪的東西兩邊進逼。

1947年2月19日,包圍之勢已成。同一時間,王耀武完全判明了華野主力的真實動向和企圖,於是急令李仙洲集團往後收縮,處於後衛位置的一個軍由此脫離了包圍圈。

粟裕後來坦承,他沒想到王耀武會如此大膽果斷,命令說下就下,也不向蔣介石和陳誠請示,就讓後衛部隊一天一晚後撤數百里。如果早知道這樣的話,他就會插到濟南附近,讓整個李仙洲集團無一得逃。

後衛漏網,李仙洲本部及兩個軍也沒有馬上被抓住,全都收縮到了萊蕪城裡。

1947年2月20日,粟裕正式發起萊蕪戰役,至21日,華野部隊已全部展開,在萊蕪地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基本完成對萊蕪城的戰役合圍。

王耀武原來想要李仙洲據守固守,後來看到李仙洲實已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危殆萬分,又覺得不如索性冒險向北突圍,這樣不僅李仙洲自身可擺脫困境,還可以加強濟南防衛。

為了取得蔣介石的認可,王耀武派他的副參謀長攜其親筆信前去南京,當面向蔣介石報告。蔣介石鑒於「敵前撤退不利」,內心並不同意李仙洲棄城而退,怕因此在城外遭到解放軍的攻擊,但見王耀武說得有根有據,也只好點頭答應。

王耀武的險冒得實在不值,有韓練成在李仙洲身邊,這一情報當然又毫不意外地落入了粟裕之手。

粟裕立即採取「圍三缺一」的戰法,將北面的口子讓出來,預先佈置成口袋陣。

接到王耀武的電令後,李仙洲召集官佐們一起研究。李仙洲性格非常逞強好勝,他主張固守而不主張撤退,認為在解放軍包圍下,撤退很不利,如果不撤,只要臨沂的歐震集團跟蹤而來,便可起到內外夾擊之效。

除了李仙洲,其他人都嚷嚷著要撤,理由是兩個軍擠在一座城裡,城小人多,軍心慌亂。

李仙洲聽來聽去,終於也動搖了,贊成撤退,可是在何時撤退這個問題上,大家又意見不一。李仙洲提出宜快不宜遲,韓練成獨表異議,說他的部隊來不及,需要一天準備時間。

最後撤退時間便以韓練成的為準,就這麼一天,讓粟裕把口袋陣完全扎嚴實了。

1947年2月23日晨,李仙洲北撤突圍,被粟裕兜頭套個正著,萊蕪城也被解放軍趁機搶佔,李仙洲部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人馬車輛擠成一團。

在這個關鍵時刻,韓練成在地下黨的協助下,悄悄離開指揮崗位,使第四十六軍率先陷入混亂之中,華野擔任突擊的各縱隊趁勢發動猛攻。

李仙洲有五萬之眾,但華野更多,是李仙洲的四倍有餘。李仙洲被包圍的區域東西僅三四公里,南北僅一二公里,隨著包圍圈越縮越小,他的兵力難以展開,戰鬥力也發揮不出,相反華野火力卻能發揮出最大威力——只要記得往人堆裡送,一發炮彈就能炸死好多,甚至一顆子彈也能殺傷三四個人。

2月23日下午,李仙洲所部2個軍被殲滅,李仙洲以下17名少將以上的將領被俘,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華東戰場的空前紀錄。

在萊蕪戰役中,華野還繳獲了大量裝備,主要是各種山炮和野炮,後來華野各縱隊都成立了炮兵團,其火炮大部分為這一戰役中所得。

魯南戰役送了粟裕一個特種兵縱隊,萊蕪戰役又送來了許多炮兵團,蔣介石「運輸大隊長」的名號自此是實至名歸了。

萊蕪戰役進行過程當中,王耀武曾出現多次猶豫反覆,敵情也不斷變化,非常考驗具體指揮者的意志、決心和應變能力。事後,當記者訪問,提及宿北、魯南、萊蕪三戰時,陳毅對粟裕讚不絕口,稱他「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萊蕪戰役的勝利,不僅宣告「魯南會戰」計劃土崩瓦解,而且在國民黨陣營內部引起極大震撼。戰役結束的當天,蔣介石即親飛濟南,召見王耀武。

過去兩人見面,蔣介石都是滿面笑容,這回鐵青著臉,把王耀武狠狠地罵了一頓:「這樣的失敗真是恥辱,你是不能難辭其咎的。萊蕪既已被圍,你為什麼又要撤退?這次你選派的將領也不適當,李仙洲的指揮能力差,你不知道嗎?」

王耀武有苦難言,只得把一腔憤恨發洩到了李仙洲身上:「5萬多人,不知不覺在3天就被消滅光了,老子就是放5萬頭豬,叫共軍抓,3天也抓不完哪!」

李仙洲出身黃埔一期,資歷比王耀武還高,身為王耀武的部下,他一度還挺委屈哩,可就這位仁兄,因為一場慘敗,竟然就被貶到了如此一無是處的地步。

可歎的是,就算到這個時候,不管是蔣介石,還是王耀武,都還不知道李仙洲旁邊有一位「隱形將軍」,更不知道,正是這顆定時炸彈,把李仙洲的指揮能力炸到了零。

在寫給老部下李天霞的信中,王耀武忍不住發出哀歎:「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

北線罵了,南線同樣要追究責任。徐州「綏靖公署」的牌子被拿了下來,隨著機構的撤除,薛岳亦遭免職。在國民黨將領內部,薛岳與陳誠的私人關係一直不錯,摘了薛岳的烏紗帽,毫無疑問也是間接給了陳誠重重一擊。

新掛上去的牌子是「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蔣介石任命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坐鎮徐州,統一指揮徐州、鄭州方面的部隊。

顧祝同是粟裕在3次天目山反擊戰的對手,也是他的手下敗將。在對華野全軍講話時,粟裕說薛岳用兵「尚機敏果斷」,稱得上是軍事幹才,而顧祝同只是個庸才,現在老蔣以庸才代替幹才,對解放軍而言,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事。

黃河戰略

萊蕪戰役讓蔣介石最受傷的地方,就是損失了兩個軍,他對王耀武說:「這仗以後更不好打了。」

蔣介石一輩子征戰,同樣具備他這個層次所需要的戰略眼光。先前他最看重的是攻城略地,但萊蕪戰役讓他意識到,一個空城臨沂,遠遠抵不上五六萬兵力的消減。

佔地並不是越多越好,「佔地愈多,則兵力愈分,反而處處被解放軍牽制」。

「魯南會戰」集中了他可能集中的最大兵力,今後不可能再做到了。為了解決兵力分散的問題,蔣介石設計了「空心戰術」,即在大後方只留3個正規軍,大部分主力都調到前線投入作戰。

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也被改為重點進攻,蔣介石要進攻的重點目標一共兩個,除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陝北解放區,剩下來的就是山東解放區,他將這一戰略稱為「黃河戰略」。

1947年3月13日,「黃河戰略」正式啟動,蔣介石實行「堵黃復故」,堵塞了黃河決堤口,迫使黃河改道,流入豫魯兩省故道。

通過「黃河戰略」,在限制劉鄧大軍活動、切斷兩大解放區聯繫的同時,得以把王敬久集團正式調到山東戰場作戰。

「空心戰術」和「黃河戰略」的實施,使集結於山東的國民黨軍再次突破上限,共計有84個整編師、旅,比「魯南會戰」時還多出10個師、旅,接近重點進攻總兵力的1/3。

除以往的張靈甫整七十四師,胡璉整十一師外,這些部隊中還包括邱清泉第五軍,國民黨「五大主力」一下子聚齊了仨,成為進攻山東解放區的「三大主力」。

用將方面,老蔣同樣動足了腦筋。

蔣介石對他那些將帥的特點非常瞭解,據說連很多人的生日都能熟記於心,他所任用的顧祝同當然絕非庸才。

顧祝同在天目山曾敗給粟裕,抗戰時的戰績也無法與薛岳相比,這跟他所在戰區的實力太過一般有一定關係,作為蔣介石身邊「五虎上將」中的一位,他還是有兩下子的。粟裕說顧祝同「庸才」,同樣也有鼓舞全軍士氣的用意。

更何況,這次蔣介石還特地給顧祝同找了一個主將——時任陸軍副總司令的湯恩伯。

因豫湘桂大潰敗,湯恩伯也曾被罵得狗血淋頭,然而很少人知道,在抗戰時期的正面戰場上,他卻是為日軍所懼怕和擔心的少數中方將領之一。從早期的南口戰役,到後來的台兒莊會戰,湯恩伯皆起著一錘定音的作用,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及湯恩伯,並把他作為自己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

湯恩伯有能耐,作戰有一套,但他的缺點也很要命,那就是總跟頂頭上司不和諧。台兒莊時期的李宗仁,河南時期的蔣鼎文,湯恩伯和他們的關係都鬧得很僵,豫湘桂會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緣自於此。

顧祝同在國民黨將領中有「軍中聖人」之稱,特別善於搞人際關係,跟誰都能嘻嘻哈哈地湊一塊,顧、湯配,應該是蔣介石能想到的最佳搭配了。

顧祝同到任後,即延續了陳誠「爛葡萄裡夾硬核桃」的戰術,他以「三大主力」為骨幹,將入魯部隊編為三大兵團,分別是湯恩伯兵團、王敬久兵團和歐震兵團,每個兵團中夾一個「主力」。

1947年3月下旬,顧祝同開始發動進攻,其部來勢洶洶。到4月中旬,他已完全佔領魯西南,並打通津浦線上的部分交通,對華野形成弧形包圍態勢。

萊蕪戰役時,粟裕還啃不動歐震兵團這樣的大兵團或「三大主力」,但萊蕪戰役後,情況已大為不同,經過為期半個月的整訓,華野兵強馬壯,只愁沒東西吃,不愁牙口不好,消化能力不濟。

只要三大兵團稍稍拉開距離,或者再來個南北合擊什麼的,就能像對付李仙洲集團那樣,圍而殲之。

可是粟裕沒能找到這樣的戰機。

顧祝同把前任陳誠的戰術全部繼承過來,「穩紮穩打,齊頭並進」也是一種,同時鑒於萊蕪戰役中,北線的李仙洲集團遭到了意外打擊,他又在此基礎上做了改進。

合擊、夾擊之類是再不搞了,顧祝同把三大兵團都放在一面,進行縱深梯次部署,進攻時「兩臂橫兜,中間挺進」,讓粟裕無法分割和各個擊破。

顧祝同並不比他的前任好打發。

耍龍燈

在暫時無縫可鑽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辦法:待機而動。

有一個寓言,講到有兩隻刺蝟,到了冬天要互相靠近取暖,可是太近了它們又把彼此都給刺痛了,最後只好分開。

三大兵團和兵團內的各支部隊,就像是一隻隻刺蝟,它們怕被華野各個擊破,所以得聚攏在一起,但這樣一天可以,兩天可以,十幾天,半個月以後就未必了。

須知這些軍事主官大多各懷私心,而私心正是他們身上的刺。

陳誠曾經剖析說,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軍事主官,凡軍師長以上,多半是歷年征戰晉陞上來的,平均年齡已在45歲以上,這種現象與北伐時期正好相反。

「45歲現象」帶來的最大弊病,就是主官們作戰時普遍缺乏勇猛精神,衰弱、拖沓、低能、企圖心不強,甚至愛財怕死者,隨處可見。

陳誠注意到了解放軍陣營的不同,他認為解放軍指揮員「莫不年輕,能吃苦耐勞,活躍於第一線」。

陳誠看到了這一問題,可惜他力不從心,根本改變和糾正不了。

陳誠能看到的,陳毅、粟裕也早就瞧得分明。他們知道對方內部有著層出不窮的各種矛盾,在指揮和行動上,若說在短時間內協調一致,是可以做到的,時間一長就不行了,到那時,怕死的、畏難的、投機的、猶豫的,全都會陸續浮出水面。

隊形一亂,必然有機可乘。

陳毅、粟裕不再圍繞城鎮與顧祝同硬碰硬,他們率部進入了魯南和沂蒙山區。

蔣介石聞之喜上眉梢,認為這次總算把華野逼入了死角:「陳毅鑽進沂蒙山,以山大王戰術與我周旋,我們就在沂蒙山區把他一掃而光!」

蔣介石說了大話,「一掃而光」,哪有那麼容易。

陳、粟的「山大王戰術」早已是爐火純青,尤其沂蒙山區乃山東解放區腹地,華野佔有地利人和之便,其部時南時北,忽東忽西,三大兵團喘著粗氣都攆不上。

陳毅把這套戰法稱為「耍龍燈」:華野揮舞綵球在前,逗引得三大兵團像長龍一般迴旋翻滾。

還有人形象地將之比喻為「鷂子捉雞」。陳、粟一邊「耍龍燈」,一邊緊盯著身後的「長龍」,第一個被他們盯上的「雞」是湯恩伯兵團。

湯恩伯兵團與其他兩個兵團漸行漸遠,而且兵團各師之間的間隙也開始變大,便於分割。

隨陳、粟在沂蒙山轉悠的其實只有10個縱隊,華野主力始終集結在機動作戰位置,粟裕立即率主力南下,準備殲滅湯恩伯兵團大部於臨沂。

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1947年4月1日,當陳毅、粟裕的野指機關南移進入一座村莊時,突然遭到飛機的轟炸掃射。還好,機關保衛部門有防空意識,事先挖了防空洞,因此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此次空襲,針對性極強,顯然就是奔著野指機關來的。讓粟裕感到疑惑的是,他們在根據地裡面行動,沿途又很注意隱蔽,敵人怎麼會這麼快就知道機關的動向呢?

事情來得過於蹊蹺,不能不查。

一查,發現野指直屬隊失蹤了一名「解放戰士」。當時因為部隊戰損的缺額大,俘虜兵經過突擊教育和訓練後,馬上就大批大批補充到各部隊,這些「解放戰士」有的思想不穩定,「開小差」溜號是常有的事。那名「解放戰士」其實早就偷偷地跑走了,只是起初沒引起保衛部門重視,這時才想到,很有可能就是他返回敵營報告了機關行蹤。

機關暴露了,也就等於暴露了部隊南下的意圖。湯恩伯是個極警醒的人,他立刻反應過來,將兵團主力調到臨沂,實行密集靠攏,倘若華野再硬湊上去,勢必打成毫無油水可撈的消耗戰。

粟裕只好放棄原訂計劃,北上另尋戰機。

當家花旦

「龍燈」足足耍了半月有餘,功夫不負有心人,粟裕終於再次抓到對方一個薄弱環節。

剛調來山東不久的王敬久兵團內,有一個整編第七十二師,該師的前身是川軍王陵基集團軍,即便在川軍中,其實力也僅屬二流。

在粟裕把七十二師劃入自己菜單的時候,七十二師正據守泰安,因為山川相隔,一旦華野對其發起攻擊,周圍敵軍來不及迅速增援。

1947年4月20日,粟裕發起泰蒙戰役。在戰役的前期,他採取類似於山東人吃大餅的辦法,走一步啃一塊,每次消滅幾個營,七十二師被逼得步步後退。

4月24日,粟裕完成對泰安的四面合圍,開始發起總攻。

川軍一般有個特點,就是運動戰和陣地戰的能力差一些,但是擅長山地戰,泰安的地形和工事又利於固守,所以華野在攻擊時也是困難重重,其中最大一個難關就是泰安城外的嵩裡山制高點,老是拿不下來。

隨軍督戰的華野參謀長陳士矩為此發了火,連聲責怪主攻部隊動作遲緩。

華野部隊,要論攻堅戰,以三縱第八師最負盛名,於是粟裕將主攻任務另外移交給第八師,同時將華野唯一的特種兵縱隊(簡稱華東特縱)增援泰安前線。

粟裕一向重視技術兵種,但在騎、炮、裝、工這四大兵種中,他最看重的還是炮。這是因為大兵團作戰越來越頻繁,對步炮協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炮在其中的地位稱得上是舉足輕重。

在炮的方面,粟裕也做了一個區分,輕型的為山炮,主要裝備於各縱隊的山炮團;重型的為榴彈炮、野炮,主要就裝備於特縱。

特縱由粟裕直接主管,下轄榴炮團、野炮團、騎兵團、工兵團以及坦克大隊、汽車大隊等。它的家底,就是在魯南戰役中從快速縱隊手裡繳獲的那些裝備。

野炮由騾馬牽引,榴彈炮由汽車牽引,汽車的機動性當然要比騾馬強,粟裕由此又把榴彈炮作為重點。

繳獲的美式榴彈炮共有48門,本來可以編成兩個團,為了提高效率,粟裕只編了一個團,他又把各縱隊的炮兵牽引車全部調過來,把一個榴炮團塞得滿滿當當,讓這個榴炮團成了特縱的「當家花旦」。

裝備是沒問題了,還得找到合適的人手。特縱組建前,陳、粟曾致電中央軍委,請求支援炮手等技術人才。

讓延安總部支援步兵人才還可以,這麼多特種兵人才,一下子到哪裡去找。陳、粟只好「就地取材」,先從俘虜兵中進行挑選。

坦克手、汽車駕駛員,可以暫時由「解放戰士」充任,但炮兵如此重要,要是全讓「解放戰士」來把控,當然不能讓人完全放心。

粟裕為此想了一個辦法,他從步兵團中抽調出一些打過仗又有點文化底子的班長,讓這些班長來擔任炮兵團的各級指揮員,具體控制火炮的鳴放,「解放戰士」和從地方部隊中升級上來的士兵則充當炮手,以此確保不出任何岔子。

這是短期的,粟裕還有長期規劃,他以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為基礎,組建了特科學校,專門培養自己的特種兵人才。

特縱司令員是陳銳霆,粟裕讓他率特縱的「當家花旦」榴炮團前去泰安助戰,陳銳霆還有些擔心,主要是榴炮團組建時間不長,訓練不足。

粟裕告訴他,泰安方面急需增援,只能「趕急火」,實行「以戰教戰」。

陳銳霆原在國民黨商震部隊擔任炮兵團團長。早在抗戰前,他就是中共秘密黨員,「皖南事變」後,發動起義參加了新四軍,此前擔任新四軍軍部參謀處長兼聯絡處長。

陳銳霆是黃埔畢業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在那時候的解放軍指揮員中實屬鳳毛麟角,以至於有人還誤以為陳銳霆是清華大學畢業的。

讓眾人交口稱讚的,還是這位特縱司令員的炮戰功夫。

一鳴驚人

陳銳霆對炮兵業務很在行。榴炮團雖然是初出茅廬,但在他的指揮下,炮火組織得非常出色,所有火炮按照各自諸元,向規定目標進行射擊。

華野的一位高級參謀在場觀戰,不由得大開眼界。他認為,這場炮戰比他以往見到過的任何一次戰鬥都更正規,效果也好得多。

炮彈如雨一樣的飛向嵩裡山制高點,陣地上的敵軍被打得哇哇亂叫,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在山上無法立足,很快就丟下陣地,向城內潰退。

用步兵攻嵩裡山,久攻不下,用炮兵幾下就轟垮了,這就是重武器在現代戰爭中的威力。

拿下嵩裡山,榴炮團又轉向泰安城。八師的連續爆破突擊,特縱的步炮協同技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城內守軍徹底陷入夢魘之中。

1947年4月25日,解放軍突入泰安。七十二師師長楊文泉用報話機向南京呼救,要求增援。

南京的答覆是:「頂住,頂住!」

楊文泉哭笑不得:「頂不住!共軍有大傢伙!」

楊文泉所說的「大傢伙」就是指榴彈炮。七十二師也有榴彈炮,不過跟特縱的沒法比,只有4門,在遭到榴炮團的壓制後,它們很快就被取消了發言權。

聽了楊文泉的話,南京那邊還不信:「共軍是土八路,小米加步槍,哪裡來的大傢伙?」

楊文泉氣不打一處來:「共軍的大傢伙,還不是你們在魯南送給人家的!」

討不來救兵,楊文泉只好在城內就地組織反擊。川軍作戰的韌勁很強,前後反衝鋒達20次之多,但這些反擊都毫無例外地被榴炮團攔阻和轟垮了。

1947年4月26日上午10點,巷戰結束,七十二師遭到全殲,楊文泉手下一萬多人被俘,4門榴彈炮及40餘輛汽車也成為解放軍的戰利品。

這是華東特縱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可謂一鳴驚人,炮火在攻堅中的作用也被發揮到淋漓盡致。楊文泉在被俘後感歎:「你們有這麼多大炮,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你們的炮兵火力組織得這麼好,步炮協同得這樣密切,更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粟裕圍點,必然配合打援,但是你還真得相信國民黨將領們的覺悟,泰蒙戰役從發起到結束,也有將近一周時間,在這一周時間裡,愣是沒有一個人肯上來救一救楊文泉,有兩個整編師距泰安僅有一日行程,卻愣是動都不動,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僚翻著白眼沉入了水底。

援兵不來,粟裕也就不能擴大戰果,這讓他很感遺憾。

遺憾的事情還在繼續。從4月初到5月初,陳毅、粟裕耍了一個月的「龍燈」,除了逮住倒霉的七十二師外,再沒有能抓住任何一條大魚。

有七十二師的遭遇在前,這夥人又跟冬天的刺蝟一樣緊靠起來,粟裕幾次組織試探性進攻,都因敵方密集靠攏或增援較快而夭折。

在山裡「耍龍燈」並不如比喻中那麼有趣,部隊連續行軍,跋山涉水,動輒就要走百餘里,官兵的兩隻腳板所過之處,幾乎把沂蒙山新開的幾條公路的路面都給磨亮了,那真是又苦又累,上上下下都十分疲勞。

耍來耍去,要是有七十二師這樣的獵物跳出來倒也罷了,偏偏又沒有,徒勞而無功,免不了生出怨氣。

幾首順口溜開始在華野內部不脛而走。

「陳司令的電報嗒嗒嗒,小兵們的腳板嚓嚓嚓。」這是一個。

「機動機動,只走不打,老『耍龍燈』。」這是另一個。

聽到這樣的順口溜,說陳、粟身上完全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其實他們也急,只是不好放在臉上罷了。

得再幹點什麼了。

陳、粟計劃以兩個縱隊南下魯南,一個縱隊南下蘇北,以威脅敵軍後方,吸引其回師或分兵。

最沉得住氣的,反而是在延安運籌帷幄的毛澤東。在收到陳、粟的電報後,毛澤東綜合各方面的情報,做出判斷:「目前形勢,敵方要急,我方並不要急。」

他電告陳、粟:「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

有那麼多明的、暗的信息來源,毛澤東把蔣介石的處境看得透透的,他知道蔣介石的日子不好過,那種四平八穩的方步就快邁不下去了。

的確,如今的蔣介石渾身都是包袱,自己就把自己給捆住了。出師以來,他一直想給後方輿論以及各派系以交代,但前方緩慢的進展實在是沒法應付這種需要。

蔣介石、陳誠給顧祝同發去嚴令,要求加快「進剿」,並限定於5月初「打掉陳、粟主力」。

這樣一來,無異於又弄亂了顧祝同的心神,增加了他的失誤概率。

還差一步,眼瞅著就要掉坑裡了。

按照毛澤東的指示,陳、粟中止了原訂計劃,為了「配合」敵方心理,華野主力又後退了一步。

一步就夠,蔣介石和陳誠立馬掉坑裡,他們由此判斷華野「攻勢疲憊」,在向沂水一線撤退,正是實行「魯中決戰」的好時機。

南京政府的新聞局局長在答記者問時就說:「相信該省(山東省)大規模戰爭不久可以結束。」

錯判和失誤由此翻起了跟頭,顧祝同決定實行「跟蹤進剿」,並且把「穩紮穩打」改為「穩扎猛打」,「逐步推進」改為「全線急進」,他打算這次要一鼓作氣,即使不能把華野主力圍殲於沂蒙山區,也要趕到黃河以北。

1947年5月10日,在顧祝同的命令下,三大兵團同時向沂水一線推進。

對粟裕而言,一個重大的戰機即將出現。

猛虎掏心

即便到這種時候,顧祝同還保留著必要的謹慎,要求三大兵團統一行動,可是湯恩伯不等另外兩個兵團到齊,就指揮本兵團率先向沂水攻去。

蔣介石急,陳誠急,顧祝同急,湯恩伯急,幾個「急」串成一塊,至此,戰機完全成形。

1947年5月10日午夜,華野經偵察得知,湯恩伯兵團的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已進至沂水以南。

這兩支部隊都處於側翼,又比較孤立,陳毅、粟裕決定集中兵力,將他們殲於沂水。

1947年5月11日晚,當參戰部隊正向沂水集結時,華野指揮部又得到了一份十分重要也非常關鍵的絕密情報。

這份情報所揭示的,是湯恩伯制訂的具體作戰計劃,而只有看過它,你才會知道湯恩伯為什麼那麼急於出兵。

原來湯恩伯早已偵知了華野指揮部所在地位於坦埠,他不肯坐等其他兵團,就是嫌那些部隊動作太慢,兵貴於神速,他要出其不意,先一拳打掉華野的指揮中樞,陷華野於混亂和四面包圍之中,然後聚而殲之。

湯恩伯實施了中央突破戰術,主要突擊力量就是張靈甫七十四師,矛頭直指坦埠。第七軍、整編第四十八師,以及湯兵團的其他部隊,其實都只是在策應七十四師的行動,放煙幕彈而已。

湯恩伯名不虛傳,用計確實夠毒。

情報讓大家看得一頭冷汗。華野指揮部立即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既然已經瞭解了湯恩伯的意圖,也就避免了最大風險,同時能在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身上撈一把,也算夠本了。

大部分人都是這種想法,粟裕不一樣。

粟裕說,改變原訂計劃。

之所以要改變計劃,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跟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纏在一起,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即便那兩部受損,湯恩伯也能照舊利用七十四師實施中央突破,華野將因此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最後的結果,不是主動後撤就是被突破。

粟裕接下來的一句話令在場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震撼,粟裕擲地有聲:「不撤,也不退,就打七十四師!」

眾人內心的震撼可以理解。自兩淮戰役、兩戰漣水以來,整個華野對七十四師的心理非常複雜,一方面是恨之入骨,要「滅此朝食」;另一方面,很多部隊又都怕跟七十四師硬碰硬,不想和張靈甫交手。

粟裕當然知道七十四師有多難打,但他等這一天,實在已經太久了。

與豪放開朗的陳毅不同,粟裕平時較為沉靜內斂,這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骨子裡,這個人依然保持著孩童時代的夢想,他是一名劍客。

作為劍客,只要你還站在那裡,手裡還有劍,就必須要用盡一切努力去獲勝,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

兩戰漣水之後,粟裕對張靈甫始終念念不忘,幾乎變成了一種「思念」。戰前部隊整訓,陳毅看粟裕老是待在作戰室看地圖,怕他太悶,就硬拉他出來,一起去野外打獵散心。陳毅舉槍打中了一隻野兔,高興地對粟裕說:「502(粟裕代號),你看這隻兔子該怎麼個吃法?」

粟裕心不在焉,竟然脫口而出:「這是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王牌,硬吃不行,必須智取,而且一定要全殲。」

在場的其他人聽後都莫名其妙,只有陳毅心領神會,哈哈大笑:「好啊,這隻兔子身價不低,成了張靈甫。看樣子,這個張靈甫命裡注定要成為我們慶功宴上的下酒菜嘍。」

現在未來的「下酒菜」就在眼前,他等到了。

粟裕是一個成熟老練的智將,他有足夠的熱血和激情,但早已與衝動莽撞無緣,若不是有一定把握,絕不會想到要選擇這個時候與張靈甫一決雌雄。

與張靈甫決鬥,必須有兵力上的成倍優勢。恰恰七十四師擔負了中央突破之責,進入的是華野主力集結位置的正面,而僅僅在這個位置上,粟裕就有5個主力縱隊的機動兵力,他在部署上不需要再做大的調整,便可以在局部對張靈甫構成5︰1的絕對優勢。

粟裕把他的戰術概括為:猛虎掏心,以中央突破對中央突破。

他慨然對陳毅說,七十四師與其他敵軍不一樣,作為「五大主力」之首,它是蔣介石手中的最大王牌,把它打掉,可以給敵方陣營以實力和精神上的最沉重打擊——七十四師都能殲滅,還有什麼部隊不能消滅?

聽粟裕講完,陳毅也十分激動,馬上拍案而起:「好!我們就是要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

陳、粟決心已定,作戰地點定於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因此稱為孟良崮戰役。參戰部隊共有9個主力縱隊,其中5個主攻,4個阻援,華東特縱集結待命,隨時配合主攻部隊。

在各縱隊領導人參加的幹部會上,陳毅一再強調,這次打七十四師,是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就是要從「百萬軍中」把七十四師這個「上將」給剜割出來,然後圍攻上去。除此之外,在七十四師背後,還有大批敵軍,必須予以阻擊。

都知道孟良崮戰役極其艱苦,華野要付出的代價不小,但只要能打掉七十四師,多大代價也是值得的,這叫「砸碎珍珠換瑪瑙」。

要飯官莊

湯恩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制訂的具體作戰計劃,會以那樣一種奇怪的形式,完完整整地出現在陳、粟面前。

如果不洩密,湯恩伯的作戰計劃可以稱得上是既大膽又周密。七十四師是蔣介石的王牌,也是他湯恩伯的王牌,為了確保七十四師旗開得勝,他除部署第七軍等部進行策應外,還派兩支部隊一左一右進行掩護。因此就兵團中的位置和陣勢而言,七十四師只是稍顯突出,並不是完全的孤軍突進。

兩支掩護部隊也並非俗物:左為黃百韜整二十五師,右為李天霞整八十三師,在國民黨軍隊中都是主力。

1947年5月11日,在陳、粟還沒有得到那份至關重要的情報之前,張靈甫正奉命從垛莊出發,經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急奔。

其間還發生了一個插曲。七十四師曾住在一座叫「要飯官莊」的村莊裡。這村名怎麼聽怎麼彆扭,有一名軍官便說:「要飯官莊,要飯官莊,我們這些人遲早都得要飯拉倒,這和三國時龐統鳳雛先生死於落鳳坡一樣不吉利。」

另一名軍官聽了不樂意了,認為出師前不應該說這樣晦氣的話。兩人發生了爭吵,吵著吵著便動起手來,最後全都搞得鼻青臉腫。

這對張靈甫來說,自然不是一個好兆頭,他很清楚,漣水戰役給七十四師造成的心理陰影從未能夠真正消除,軍官之間的爭執,其實就好像這支軍隊的正負兩種能量在爭鬥一般。

強行制止是沒有用的,軍人的傷口,只能通過勝利一點點去痊癒,佔領漣水,他可以讓部下從對妙通塔的恐懼中解脫出來,而攻下坦埠,關於「要飯官莊」的流言必然也會不攻自破。

晚上,湯恩伯又給張靈甫發來電報,限令張靈甫於5月12日攻佔坦埠。

張靈甫早就憋足了勁,收到這份電令,立刻快馬加鞭,七十四師陡然增速,以至於黃、李二部都被落在了後面,黃百韜還好,只略落後一點,相差二三十里,李天霞就離譜了,竟然隔了100里路程。

當七十四師渡過汶河,其左右兩翼均已暴露,只是當時張靈甫還沒有察覺到危險的到來。

湯恩伯隨後也根據張靈甫的匯報,對目標進行了臨時調整,將攻佔坦埠的限定日期改為5月14日。

1947年5月13日,七十四師對華野的楊家寨、水塘崮陣地發起進攻。

根據張靈甫以往與解放軍作戰的經驗,當七十四師主力向單個陣地進攻時,對方一般不會進行硬碰硬的抵抗,但這次不同,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陣地都拿不下來。

到黃昏時分,前線部隊在電話中告知:「當面之敵,相當頑強,攻擊尚未奏效。」

戰場這一新的變化,開始引起張靈甫的疑慮和不安。

晚上8點,攻擊終於奏效,七十四師完全佔領了楊家寨、水塘崮。楊家寨、水塘崮都是海拔千米的高山,山上設有山東軍區的印鈔廠,前線部隊把從印鈔廠找到的一些「抗幣」送往師部,但張靈甫並未從中感到任何欣喜。

經過偵察,他發現解放軍部隊正源源而至,約有兩個縱隊連夜趕到,分別向七十四師的左右兩翼間隙急進,來勢非常兇猛。

事實上,從黃昏開始,粟裕的戰役計劃就已經開始啟動,葉飛縱隊從左,許世友縱隊從右,分別向七十四師的兩翼楔入。

當兩縱隊進行縱橫穿插時,與七十四師其實靠得很近,華野在山坡,七十四師在山岡,葉飛甚至能親眼看到山地敵軍的運動,只是因暮靄濃重,視線不清,七十四師卻並不知道他們是「共軍」,還以為是黃百韜或李天霞所部,因此起初既沒吆喝口令也沒打槍。

等到發現,已經晚了,兩縱隊割斷了七十四師與左右兩翼的聯繫。

儘管如此,張靈甫並沒有表現得慌亂無措,他相信以黃、李的能力,分別對抗華野一個縱隊應該可以,用不著過分擔心。

在將相關情況向湯恩伯進行匯報後,張靈甫仍表示,他有決心在明天早晨奪取坦埠,為此還會把指揮部前移。

剛剛表完態,張靈甫就得到消息:許世友縱隊佔領右翼的馬牧池。

他立刻坐立不安起來,感到右翼有問題。

固守待援

右翼的問題就出在李天霞身上。

李天霞與王耀武是黃埔的同期同學,他當過張靈甫的上司,比張靈甫的資格老,但是後來在仕途上,一直被張靈甫所超越,因此他對張很忌妒,兩人的私下關係也出現了裂痕。

張、李的性格脾氣也不同,張靈甫為人較為耿直,打仗不會投機取巧,李天霞正好相反,打仗時慣於保存實力,自詡為打巧仗,不打硬仗,早在蘇北作戰時,就因此受到過撤職留任的處分。

按照湯恩伯的部署,李天霞應以一個旅進出沂水西岸,以確保七十四師右側的安全,但李天霞並未按照命令行事,僅派一個連,帶著報話機,冒充旅部番號在沂水西岸「打游擊」。

這就等於說,七十四師的右翼是空的,李天霞主力距離七十四師還遠得很呢!

粟裕抓住右翼的空當,不斷插入部隊,至5月14日凌晨,右翼已被塞3個縱隊,對七十四師形成半包圍態勢。

張靈甫立即向湯恩伯請示撤退,得到同意後,他派一個營搶佔右翼的850高地,以掩護主力部隊後撤。

不料850高地已被華野提前控制,這個營衝上去時幾乎被全部打光了。

七十四師主力尚在楊家寨、水塘崮一線,當他們後撤時,解放軍完全可以利用850高地進行側擊,到時七十四師就幾乎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損失肯定小不了。

出乎意料,解放軍既未側擊,也未追擊,使七十四師得以順利地撤回汶河以南。

張靈甫那時候當然不會知道,粟裕的胃口大得很,他要的是七十四師這整條大魚,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塊魚肉,暫時的「放虎歸山」,只是因為整個包圍部署尚未完成,怕打草驚蛇,導致七十四師過早脫離戰場。

張靈甫知道的是,他遇到了勁敵,華野主力上來了。

對在沂蒙山區遇到的困境,張靈甫不是沒有準備。早在萊蕪戰役結束後,他就說過「本師裝備不適合山地作戰」,並且第一次提出要求休整。

當然這個要求不會得到滿足。能者多勞,他還得繼續幹下去,而且仍然是七十四師最不適應的山地作戰,他甚至連對七十四師進行山地戰訓練的時間都沒有。

再好說話的人,被驅使到這個份兒上,也不免會生出怨懟之心,張靈甫曾對好友說:「我是重裝備部隊,如果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力能應付。可是現在卻逼我進入山區作戰,等於是牽大水牛上石頭山。」

最後張靈甫憤憤地說道:「有人跟我過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給他們看吧!」

張靈甫所說的「有人」不知道究竟指誰,那種焦慮和無奈的情緒卻已經再明白不過地顯露出來。

另一方面,張靈甫也並不是一個肯認慫的人。

撤到汶河以南,七十四師還沒有脫離華野的包圍,張靈甫完全可以繼續往後撤,但他沒有這麼做。

不管他私底下如何抱怨,在內心深處,他同樣期待著與對手以劍相搏的機會。

孟良崮戰役之前,張靈甫曾提筆給蔣介石寫了一封親筆信,措辭十分激烈。張靈甫說在山東戰場上,國民黨各部將領之間是「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他認為這是一個月來各兵團被華野「耍龍燈」耍得團團轉,從而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張靈甫能說出那番慷慨激昂的話,當然是把他自個歸入了「勇者」之列,為了能夠反敗為勝,這次他準備充當一下「犧牲者」,以七十四師為餌,吸引華野主力與之決戰。

「魯中決戰」不就是要想方設法找到華野主力嗎?現在不用找,人家主動上門來了,那就痛痛快快決個勝負吧。

張靈甫把這一戰術命名為「固守待援,中心開花」,並且與湯恩伯達成了一致。

既是「固守待援」,就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固守點。擺在張靈甫面前的地點一共有二:一為垛莊;一為孟良崮。

垛莊四山環抱,無險可守,華野控制了四圍的山頭,就可以居高臨下對七十四師進行打擊。

苦思之後,張靈甫採納幕僚建議,選擇了孟良崮。

據說黃百韜曾勸告張靈甫不要固守孟良崮,對他說:「你的裝備重,車輛多,怎能上得山?而且山上如果沒有水,你怎麼辦?」

張靈甫的回答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機不可失。」

沒有人能夠真正透視未來,他們只能根據當時的判斷,做出當時的決定,至於這個決定到底是對是錯,直到翻開底牌的最後一刻,才能知道。

隱形部隊

在給蔣介石的那封信中,張靈甫對自己同僚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他說這些人莫不是「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

到了沂蒙山,李天霞算是完完全全地對上了號。

除向沂水派了一個冒充「旅」之外,他最靠近張靈甫的部隊是位於七十四師右後方的一個團,而且還是八十三師裡戰力最弱的團,其前身曾在蘇北兩度被華野殲滅,整個團裝備不全,士氣頹喪。

該團前任團長已被俘,由師參謀長羅文浪臨時接任。張靈甫給羅文浪打了個電話,問八十三師在沂水西岸究竟有多少部隊。

羅文浪不能直說,只得支吾其詞。張靈甫確認李天霞給他出了蛾子,頓時憤怒異常,由於右前方無兵遮護,七十四師不僅損失了一個營,五十七旅也因此只能拖後掩護,到這時候為止,都尚未撤回,他很擔心解放軍從右翼包抄,再切斷五十七旅的後路。

張靈甫咆哮著對羅文浪吼道:「你們搞的什麼名堂?現在右翼出了毛病,我們有一個旅沒有下來。共軍大部過了河,已對我們形成包圍。」

他在電話中大聲發出警告:「我已向國防部告了狀,出了事,你們要負責!」

發了通火之後,張靈甫又冷靜下來。他很清楚自己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官僚程度,眼下又在打仗,就算追究責任也只能是戰後進行,心裡就算再有氣,都只能先忍著。

張靈甫放緩語氣,對羅文浪說:「霞公(李天霞)是我的老長官,他上次在蘇北作戰中受了處分,我心裡也非常難過,但他現在又來耍滑頭,你要告訴他設法補救。」

張靈甫的這些話,羅文浪一個字也沒轉告李天霞,原因很簡單,李天霞要是真的對張靈甫還有些情誼,就不會派他帶著這個破團來掩護七十四師了,自己捎了話,不但不會起什麼作用,反而還可能因此得罪李天霞。

果不其然,李天霞隨後打電話給羅文浪,指示:「夜間作戰要多準備嚮導,特別注意來往的路,要多控制幾條。」接著又說:「你是很機警的。」

說話聽聲,鑼鼓聽音,羅文浪一聽就明白了,這是李天霞在暗示他,戰鬥一打響,馬上就開溜。

李天霞這人不是一點點滑頭,暗示之後,他又讓師部傳達公開電話命令,要羅文浪確保七十四師的右翼安全,實際上是為了事情一旦露餡兒,可以擺脫自己的責任。

你怕擔責任,別人也怕啊,羅文浪就去請示湯恩伯。湯恩伯的回答很簡單:「所有部隊都不許動,我已令各師分途出擊。」

七十四師的右翼這才有了這麼一個團保駕。

讓張靈甫感到慶幸的是,五十七旅基本完整地撤了回來。他於是將步兵集中到孟良崮,五十一旅、五十七旅在山下,五十八旅在山上,形成掎角之勢。

七十四師退守孟良崮,與左右兩翼的黃百韜、李天霞應在位置(實際僅為羅文浪團),相距不過十來里路,且有通訊聯繫,加上湯恩伯在後面不停地催促各部前推,使得張靈甫對「固守待援」又多出了幾分把握和信心。

可惜,他還是走錯了一步棋,這步棋的位置在垛莊,不久以後他所有的部署都將被這步錯棋所攪亂。

與此同時,粟裕卻走對了一步棋。

華野跟七十四師一直是死敵,而在所有縱隊中,最恨七十四師,也最想打七十四師的,又非王必成縱隊莫屬。

二戰漣水,王必成指揮的第六師不僅損兵折將,還丟了漣水。打了窩囊仗,誰都會積一肚子火,當時兼任第六師師長的譚震林打電話給江渭清,毫不客氣地說:「第六師保衛漣水城不力,是華野的恥辱,全軍的恥辱!」

陳毅更是怒不可遏,當即下令將王必成予以撤職,直到江渭清替自己的搭檔申辯,說明錯不在王必成,而且他和王必成還對譚震林的防守部署提出過正確意見,陳毅這才收回成命。

王必成其實是一員非常能打的戰將,蘇南抗戰中一次性殲滅日軍數量最多的延陵大捷,就是由他直接指揮的,蘇南老百姓稱其為「王老虎」。「王老虎」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這事曾把他委屈到不行。

後來譚震林在大會上公開作了檢討,承認第二次漣水戰役沒打好,不是王必成和六師作戰不力,是他指揮不力。

將帥間盡釋前嫌,王必成自此便鉚足了勁,一心要找七十四師算總賬。

在10天前,王必成縱隊奉命南下魯南。魯南是敵後,王必成不怕危險,他怕的是錯過打七十四師的機會,因此走之前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打七十四師,絕對不要忘了我們縱隊。」

解放軍能愈戰愈強,就在於有這麼一股子虎勁。粟裕非常欣賞,他立即給了王必成一個滿意的答覆:「你放心,打七十四師一定少不了你們縱隊,到時候,你不想打也得打。」

粟裕本擬用王必成縱隊去誘敵,因毛澤東提出「不要性急」和「不要分兵」,中途又取消了這一計劃,但他隨機應變,沒有將王必成縱隊撤回,而是讓他們在魯南就地隱蔽。

在這10天裡,王必成按照粟裕的要求,暫時停止攻擊,只進行隱蔽戰備,行蹤從來沒有暴露過,從顧祝同到湯恩伯、張靈甫,都不知道魯南還潛伏著這麼一支「隱形部隊」,更不知道它會成為粟裕在孟良崮戰役中的必殺技。

全盤皆活

1947年5月12日,王必成收到華野指揮部的電報,電報由陳毅、粟裕、譚震林三位華野最高首長共同簽發,十萬火急。

粟裕兌現了對王必成的承諾。在電報中,他要求王必成縱隊以急行軍速度,在48小時內趕到前線,並搶佔垛莊,切斷七十四師的唯一退路。

接到電報,王必成立即率部出發。

從魯南回師垛莊,有200多里,沿途重巒疊嶂,道路崎嶇,有的士兵鞋子走爛了,就用破布和爛草包著腳行軍,途中來不及做飯,就以地瓜充飢。

縱隊急行軍速度超過粟裕的要求,用王必成後來自己的話來形容,是「飛兵激渡」,前衛提前8小時便到達垛莊以南。

垛莊是七十四師的後方補給點。在垛莊的兩翼,各有黃百韜、李天霞部隊,前面又有七十四師主力在孟良崮守著,看來是沒有多大問題,因此張靈甫開始只留了一個輜重連進行守備。

倒是湯恩伯看出有些不保險,提醒張靈甫加強防守,但隨著五十七旅的後撤,七十四師的秩序已經很紊亂,兵力一時調整不過來。

王必成縱隊有2萬餘精兵,並且還是從根本沒有預料的後背襲來,一個連的輜重兵又豈能招架得住。當張靈甫好不容易集中1000餘人,趕到垛莊加強防務時,王必成已提前一小時攻下垛莊。

王必成一動,華野全盤皆活。

七十四師唯一的後路被截斷了,張靈甫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七十四師如果往垛莊攻擊前進,必然要遭到後背夾擊,何況王必成也已打通與周圍其他縱隊的聯繫,收回垛莊沒有一點兒把握。

張靈甫唯一可以利用的防禦地形,只剩下了以孟良崮為中心的狹長地帶,他被包圍了。

在以往粟裕指揮的戰役中,只要對敵軍完成戰役合圍,基本就可以收工吃飯了,但這次情況不一樣——蔣介石親自調度,包括第五軍、整十一師在內,三大兵團中的10個整編師已向孟良崮戰場逼近,對七十四師進行增援。

在所有增援部隊中,距離最近的黃百韜、李天霞自然首當其衝。

李天霞的整八十三師在蘇北剛亮相時還很神氣,但在屢遭華野打擊後,戰鬥力已經轉弱,而且李天霞對援救張靈甫本身就不太積極,這時出兵只是怕挨老蔣的手板,因此其增援的勢頭並不猛,根本不用粟裕擔心。

可是黃百韜不同,他能打仗,而且打仗的風格與張靈甫一樣,向來不計工本,能玩兒命。早在蘇北時,他就和張靈甫一南一北,被稱為國民黨進攻蘇北解放區的兩把尖刀。

儘管有葉飛縱隊進行阻擊,黃百韜仍然一路猛衝,不顧一切地向七十四師靠攏,已經衝到了距孟良崮10里的黃崖山附近。

一旦黃百韜越過黃崖山,他的部隊將與七十四師連成一片,王必成見狀急忙插上,與黃百韜搶奪黃崖山。

王必成和黃百韜都派出了擅長山地作戰的部隊,兩軍幾乎同時趕到山腳下,一個在西坡,一個在東坡,展開了令人窒息的登山競賽。

解放軍先一步佔領制高點,往下一看,敵軍離山頂也僅有四五十米了。

就是這四五十米,把黃百韜給擋住了。之後,黃百韜下達了「只准進不准退」的命令,僅集團式密集衝鋒就組織了十幾次之多,正面不行,迂迴,白天不行,晚上,上一個營不行,上一個團,然而他再未能夠如願登上黃崖山頂。

黃百韜是張靈甫身邊唯一一個肯為他兩肋插刀的同僚,連黃百韜都進不了孟良崮,其他援兵可想而知。

但這只是暫時的。

10個整編師,多數距孟良崮僅一到兩天路程,最近的如黃百韜、李天霞,只有十幾公里甚至幾公里距離。光憑黃百韜當然沒法一下子奪取黃崖山,要是第五軍、整十一師趕到呢……

更加不堪設想的事還在後面,假如粟裕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七十四師,戰場將會出現極不尋常的態勢,即這10個整編師反過來把華野的參戰部隊全部圍住。

後面這一點正是張靈甫「固守待援,中心開花」的最終目的。他之所以退守孟良崮,就是要以自己為「磨心」,拖住華野主力,並將對方「碾碎」。

戰場風雲瞬息萬變,不到最後一刻,誰困住誰,誰吃掉誰,都是件很難講的事。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已沒有一點討巧的可能和迴旋的餘地,勝負之機,只取決於一個字:拼。

粟裕將指揮所前推到離第一線最近的地方,同時下令,各級指揮員全部到第一線督戰,竭力壓縮包圍圈。

血戰到底

一夜之間,解放軍像洶湧的怒濤一般,將七十四師淹沒在了重重包圍之中。

在一般史料的記載中,七十四師退守孟良崮,已將所有火炮輜重都拋在了山下,但也有參加過戰役的七十四師老兵證實說,其實孟良崮有一些上山的平坦道路,而且七十四師有少量裝甲車,可以將山炮、迫擊炮、戰防炮拖拽上山。

即便這樣,因垛莊失守,得不到彈藥補給,在後來的幾天,七十四師傳統的步炮協同也難以發揮出以往的威力。

更何況,步炮協同早非七十四師一家專利。1947年5月14日,粟裕集中特縱及各縱隊的火炮,對孟良崮進行猛烈轟擊,頓時山鳴谷應,震耳欲聾。

孟良崮是石頭山,難以構築步兵掩蔽所,七十四師只能被動挨打,人馬被炸得到處亂竄。

這是大浪即將捲起的前奏和鋪墊。

1947年5月15日上午,解放軍繼續炮轟孟良崮,並開始為總攻做準備。

除包圍孟良崮的5個縱隊外,負責打援的4個縱隊也不同程度地抽調主力參加總攻,僅阻擊黃百韜的王必成縱隊就調來了兩個師,集結的進攻部隊密密麻麻。

下午1點,粟裕正式下達了總攻令。

總攻令下,各路解放軍如同開閘的潮水一般湧向孟良崮,戰場進入了最緊張也最扣人心弦的時刻。

張靈甫選擇孟良崮進行固守,確實是出於實戰需要。

沂蒙山有七十二崮,孟良崮是這七十二崮中最大的一個崮。所謂崮,是說山的形狀奇特,一般山的山頂是尖的,崮的山頂卻好像是平的,猶如被什麼東西削去一樣。

不過這只是站遠了看,接近以後你才會發現,上面怪石嶙峋,齜牙咧嘴,一副要吃人的模樣,而崮的四周,則是懸崖峭壁,陡不可攀。

顯然,對進攻一方來講,它絕對不是一個理想地形。

孟良崮主峰有五百米高,解放軍必須從下往上仰攻,往往經過數次乃至十幾次的反覆衝鋒,才能攻下一個點。

山上都是堅硬的花崗石,而且大多「比門還高」,守軍以這些巨石為掩護,不僅可以居高臨下地對進攻部隊進行大量殺傷,還能不斷發起反衝鋒,解放軍好不容易攻下的點,一個反衝鋒之後,又會得而復失。

攻守雙方,一個是針尖,一個是麥芒,在戰鬥過程中均以硬對硬,以狠對狠。

由於戰況過於激烈,素以悍猛著稱的七十四師也出現了一線士兵偷偷往回溜的情況,五十七旅一個士兵溜下來恰好被旅長看見,這個旅長當即命令警衛抓來槍斃。

士兵見勢不妙,趕緊又回頭往前沿陣地跑去。

華野進攻部隊亦前仆後繼,刺刀見紅,拚死搏殺,有的連先後換了7個連長。

仗還沒有打完,孟良崮的主峰山頂已經被削去了好幾尺。

大地在顫抖,靈魂在戰慄,無數個生命瞬間便消失在一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山地。

陳毅、粟裕經歷過的大仗數不勝數,但是在觀戰中,兩人也都有了觸目驚心的感覺。

粟裕評價這是一場血戰到底的惡仗,其激烈程度,為解放戰爭以來所少見。據說,陳毅也發出了感歎:「今後永遠不讓兒子當兵!」

總攻一直持續到晚上,在付出慘重傷亡代價後,華野終將七十四師壓縮到東西3公里、南北2公里的狹窄山區。

可是這次總攻畢竟沒能徹底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阻援部隊因抽調主力參加總攻,也多次險象環生。

黃百韜還在拚命撈張靈甫,除爭奪王必成縱隊駐守的黃崖山外,他還向葉飛縱隊駐守的天馬山一線發起猛攻。

在有可能救援七十四師的國民黨將領中,黃百韜可算是最沒私心雜念的,他已經到了砸鍋賣鐵的地步。儘管遺屍遍地,但他仍不惜採用人海戰術,組織整團整營往解放軍陣地撞,炮火不分間歇,部隊不分隊形。

葉飛率部分主力去參加總攻,所遺空缺,只能用剛剛升級上來的地方部隊填補,由於力量變薄,前沿的多處陣地遭到突破,隨後,天馬山一線全線告急,黃百韜的部隊已攻上天馬山山腰。

天馬山一線部隊與前沿指揮所失去聯繫,擔任前沿指揮的廖政國當時身邊只剩七八個警衛員,手裡再沒有預備隊,調別的部隊又來不及,眼見得阻擊圈就要被打破,情況危在旦夕。

事有湊巧,正好粟裕在增加總攻部隊,陶勇縱隊的一個營奉命前去,路過天馬山時被廖政國看到了,他趕緊上前拉住帶隊營長,命令該營立即趕赴天馬山增援。

這個營長告知他們責任在身,另有任務,廖政國急了,向天馬山一指說:「天馬山陣地的得失,關係重大。如果被敵人打通,全局皆輸。所以我只有使用所有到達這個地區的部隊。」

營長考慮了一下,決定執行廖政國的命令,奔赴天馬山增援,這才將敵軍擊退。

一山之隔,黃百韜終於還是沒能擠進孟良崮,但是第五軍等部也越逼越近,粟裕預計,如果到第二天拂曉前,還不能殲滅七十四師,華野將陷入重兵包圍,並可能被敵消滅!

粟裕的計算很少出錯,硬仗、惡仗轉眼又變成了險仗,華野指揮部內的氣氛由此變得十分緊張。

煎熬

粟裕決定再發動一次總攻,假如這次總攻再不能「取上將首級」,就不得不下令撤兵,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意味著他在孟良崮戰役中失利了。

1947年5月15日,晚上10點,陳毅、粟裕商量一致後,由陳毅親自打電話給葉飛,授權葉飛統一指揮縱隊突擊。

陳毅在電話中沉默半晌後,對葉飛說:「葉飛啊,無論如何要在16日拂曉前拿下孟良崮。為此,不論付出多大代價,哪怕拼掉兩個縱隊,也要完成任務!」

粟裕接過電話問:「什麼時候可以將各縱隊組織起來?」

葉飛回答:「需要兩個鐘頭。」

這兩個鐘頭的時間裡,對作戰雙方而言,都是一種煎熬。

白天的大規模血拼,已經讓七十四師筋疲力盡。華野兵力是七十四師的許多倍,粟裕可以採取疲勞戰術,利用交換攻擊的間隙,讓參戰的各縱隊輪番進行休息,但七十四師幾乎無喘息之機。

張靈甫據守孟良崮,本身有利有弊,有利之處是便於防守,不利之處則如同黃百韜曾擔憂過的——此乃不毛之地,除了石頭還是石頭,看不見一根草木,更無水源。

沒有草木,就不能燒火做飯。這還只是次要的,少吃幾頓尚不至於餓死,最重要的是飲水困難。

張靈甫本來在山下控制著兩個水塘,但在解放軍加大圍攻力度後,已無法再從水塘取水,官兵渴得不能忍受。此外,七十四師所配備的重機槍許多都是水冷式的,因無水製冷,也打不響了。

當然還有彈藥,到晚上10點時,七十四師的步槍彈藥、手榴彈都快用完了,許多士兵的步槍裡只有1個彈夾、8發子彈。

張靈甫曾急電南京方面,要求空投糧水和彈藥。可是空軍膽子太小,飛行高度過高,加上七十四師的對空電台已被擊毀,導致投擲極不準確,許多物資都空投到了解放軍的陣地上。

七十四師官兵苦不堪言,有些軍官已在私底下抱怨張靈甫不該聽信幕僚建議,退守孟良崮,以至於犯下兵家大忌,重演了「馬謖拒諫失街亭」的歷史故事。

馬謖失街亭還有撤退的機會,諸葛亮還會幫他唱空城計,張靈甫連這個機會也沒有,他已經感覺到了不妙。

白天戰鬥結束後,有些作戰參謀誤認為,解放軍傷亡過重,可能不會再攻了。張靈甫則知道,以粟裕和華野的作戰風格,決不會善罷甘休,晚上很可能還會發起大規模進攻,他下令各旅將非戰鬥人員全部組織起來,並臨時教授作戰方法。

除了山上的五十八旅外,山下的五十一旅與師部的聯繫已經中斷,能與張靈甫保持指揮聯絡的只有五十七旅。

深夜,當陳毅、粟裕給葉飛打電話時,張靈甫也親自給五十七旅旅長陳噓雲打去電話,命令他於第二天拂曉前,將部隊全部撤至孟良崮高地,末了,他說了一句:「噓雲啊,我們最後也要死在一塊兒了。」

陳噓雲心裡「咯登」一下,明白七十四師已面臨絕境。

陳噓雲先行上山,來到位於孟良崮山頂的師部指揮所。進入指揮所後,他看到張靈甫斜坐在地鋪上,情緒很穩定,並沒有明顯的驚慌之色。

陳噓雲認為援軍已經無望,就算他的部隊撤上山來,也沒什麼用。不如沿山向黃百韜部突進。

沒有人讚成,張靈甫亦默不作聲,此議只得作罷。

陳噓雲以為,張靈甫的一條腿有殘廢,如果隨部隊突圍的話,會很困難,這是張靈甫沒有拍板的主要原因。

陳噓雲當時的想法是,張靈甫還是私心重了。

但其實,在5月15日白天的交戰中,張靈甫已經做了突圍的所有嘗試,向南,向西,又向東,不僅沒有任何一個方向能突出去,還遭到慘重殺傷。

陳噓雲不知道粟裕佈於四周的「鐵桶陣」有多麼嚴實,張靈甫知道。

七十四師銳氣尚在的時候仍無法突圍,現在已經筋疲力盡,出去了更等於自己找抽,若說放棄險地,全軍突進,又無異於步了萊蕪戰役時李仙洲的後塵。

陳噓雲太理想化了,他的話音未落,粟裕發動的第二次總攻已經開始。

1947年5月16日,凌晨1點,華野對著孟良崮又是一頓猛烈炮擊,炮聲驚天動地,炸得孟良崮猶如火山爆發一般。

緊接著,早已蓄勢待發的各路縱隊朝孟良崮蜂擁而去,整個戰場殺聲震天,此起彼伏。

五十七旅連撤上山的時間都沒有,就被截在了山下。倘若張靈甫選擇這個時候放棄陣地突圍,全軍崩潰將是頃刻間的事。

戰鬥空前激烈,七十四師全線告急,但是這次總攻並沒有能達到一擊而中的目的,孟良崮陣地仍在張靈甫掌握之中。

山呼谷嘯

粟裕已經連續幾天幾夜都沒有合眼,由於患有高血壓和頭痛症,整個人臉漲得通紅,戰後測量血壓,竟然達到了220。

這是意志和耐力的大比拚,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必須撐到最後。

第二次總攻開始以後,粟裕幾乎每隔5分鐘就會給前線打去一次電話,以詢問戰況,調整部署,指揮所的電話鈴聲因此響個不停。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延續,對孟良崮的攻擊力度不斷加大。

七十四師的防禦體系以540高地為首,佔領它,就可以控制整個山峰和囤積兵馬的山谷,張靈甫亦知此地之重要,曾親臨高地督戰。

雙方都集中了遠近距離的各種輕重兵器,機關鎗、迫擊炮、擲彈筒,武器擠著武器,向對方進行密集射擊。

短兵相接處,士兵們直接抱著機槍和衝鋒鎗對射,子彈打光了,就把槍扔掉,互扔手榴彈和拼刺刀。

1947年5月16日,凌晨4點,經反覆10次衝鋒,華野終於攻克540高地,七十四師的防禦體系被撕開了口子。

雙方前線部隊都到了疲憊不堪的地步,但這還僅僅是開了個頭,沒有生力軍補充上來,就可能一步不能動。

粟裕把預備隊派了上去。

如果說把孟良崮陣地比喻成一隻狼的話,540高地是狼的腦袋,蘆山則相當於狼的身體,這是孟良崮的南面屏障,也是七十四師佈防的腹心區域。

蘆山守軍都躲在了石縫中,要靠人沖,根本接近不了,上多少,死多少。現場調度的葉飛迫不得已,把迫擊炮調集過來,打了100多發炮彈,將防守的300多守軍全部炸死,才得以攻入蘆山。

時間停留在上午10點,又攻不動了。

繼續抽調兵力,組織第三次總攻,這是粟裕唯一能做也必須做的。

前線傷亡實在太大了,當粟裕電話打過去,要某縱隊全部壓上時,這個縱隊的司令員漸漸表現出不滿情緒,說著說著,竟然還在電話裡朝粟裕叫嚷起來。

聲音很大,陳毅聽到了。

陳毅見粟裕碰到了「障礙」,便主動走上前來接電話。

他一面走向電話機,一面問接電話的是哪一位,然後拿過話筒就問:「你現在在哪裡?你們幾個師長都到了什麼地方?」

對方回答後,陳毅查看了一下地圖:「你們幾個師長都要到山頂去。怎麼,還要討價還價?剛才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我們是經過研究的,你們要堅決執行,不要講什麼價錢!」

對方不吭聲了。

陳毅又接著說:「部隊傷亡大一些,不要緊,我手裡還有預備兵力,你傷亡多少,我給你補充多少。」

陳毅比粟裕會講,恩威並施,幾句話便把這個縱隊的司令員給說服了,馬上答應投入總攻。

1947年5月16日,下午2點,第三次總攻的號角吹響。

炮彈從四面八方飛向孟良崮山頂及七十四師僅剩的600高地,石頭被炸得一塊塊凌空飛起,山上一片火海,血肉橫飛,七十四師的戰鬥隊形變得混亂不堪。

等到葉飛發起縱隊突擊,進攻部隊僅用10分鐘便衝上了600高地。

無糧無水又無援軍的七十四師終於垮掉了。

下午3點,王必成縱隊特務團突破孟良崮西側,逼近山頂的七十四師指揮所。

張靈甫在指揮所外只有一個師警衛連,他情知大勢已去,用電台發出了絕命書:「今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決定……戰至最後以一彈飲訣。」

下午4點,華野突破了七十四師在孟良崮的所有陣地,師指揮所亦被攻佔,當時在指揮所內的張靈甫及其幾個七十四師高官都「飲訣」了。

張靈甫怎麼死的,卻成了個謎。

按照絕命書的內容,以及國民黨陣營提供的說法,應該是自殺,但華野方面則認為系擊斃。

江渭清回憶說,他在把縱隊特務團拉上去投入總攻時,曾專門交代一條,即盡量爭取活捉張靈甫。因為華野能夠截聽七十四師的電台,曾聽到張靈甫呼救,所以他確認張靈甫還活著,而能夠活捉張靈甫,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沒有料到的是,在押送過程中,特務團的一名排長出於對七十四師的仇恨,突然對張靈甫開槍,將其打成了重傷,急忙送到野戰醫院急救時,已經無效死亡。

不管怎樣,張靈甫是死了。一個帶兵之人,能在絕境中打到戰無可戰,就已經算是條漢子,一定要人家自殺,那只是東方式戰爭倫理的過度要求。

江渭清接到特務團的報告後,很惱火,說我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你們馬上派人把屍體抬回來,保管好。

第二天開祝捷大會,陳毅見到江渭清,第一句話就是:「張靈甫的屍體在哪裡?」

陳毅下令將張靈甫的屍體擦洗乾淨,換上乾淨服裝,又弄口好棺材,入殮之後,通過各種關係運回南京浦口。

陳毅是有雅量的,儘管張靈甫曾打敗過他,讓他蒙受羞辱,事業也一度因此跌入低谷,但他知道,這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

戰場之上,只有厲害的軍人和軍隊,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就在孟良崮戰役接近尾聲時,粟裕突然接到華野情報處的報告,稱孟良崮還有電台在聯絡救援。

粟裕警覺起來,命令緩發捷報,重新核對殲敵數和七十四師的編制數,核來核去,發現少了7000人。

粟裕說:「狗急了要跳牆,弄不好會被它反咬一口。」他立即下令對孟良崮進行嚴密搜索,結果讓他大吃一驚。

7000人實際就是沒能上山的五十七旅餘部,彈藥已所剩無幾,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他們悄悄地躲在一個山澗裡,靜等解放軍撤離或趁其不備發動突襲。

7000人不肯投降,粟裕只好把華野3個縱隊都派上去,予以全部消滅。

在國民黨陣營中,很少有軍隊具備七十四師這樣的單兵作戰能力和困獸猶斗的意志。七十四師一名被俘的營級軍官說:「如果七十四師被殲滅了,就沒有任何部隊能抵抗解放軍了,解放軍不僅可以收復一切失地,就是要到南京,也沒有人能夠阻攔。」

《戰神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