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蒙夷兵求貢犯天朝 明大將揚威薊州城

朱元璋推翻元朝,驅元蒙於大漠,但元蒙仍擁有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始終是朱元璋的心腹之患。雖然元蒙的部落多達幾十個,但最主要的部落有三個:一、韃靼部落,其首領是元順帝的後嗣,退到塞外後,去掉元朝國號,改稱韃靼部。二、瓦刺部落,其部落首領為元順帝舊臣的後裔,居住在韃靼西邊。三、匈奴部落。這些部落有時相互殘殺,有時相互聯合,侵犯明朝。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地方也相繼失去朝廷控制,加入各部落混戰,這就是兀良哈三衛。兀良哈三衛本是明朝的地名,地點在自遼沈至宣府一帶。朱元璋統一全國時,將所有歸順他的元朝舊人安置在這一帶居住,封為朵顏衛、秦寧衛和福余衛,統稱為兀良哈三衛。沒想到這些元朝舊人受到元蒙一些人的鼓盅,很快就反叛了明朝。朱元璋曾幾次征伐,損傷慘重,耗資甚巨。因深感平定北元不易,便改變策略,以防禦為主,在長城以北置大寧衛、開平衛、東勝衛,以阻蒙古南下。成祖繼位後,曾五次御駕親征,亦未摧毀其遊牧經濟基礎和軍事力量,最後不得不採取懷柔政策,封韃靼部落首領為寧王,瓦刺部落首領為順寧王,不但不要他們交稅納貢,還按照朝廷的編制發放他們主要官員的俸薪,企圖從根本上改善蒙漢關係,達到雙方相安無事的目的。

正統元年,瓦刺部太師脫歡征服了韃靼部落,繼而又擊敗了兀哈良三衛,其他小則數千人,大則數萬人的部落紛紛歸順,統稱為蒙古。其控制的地域東及朝鮮,西抵中亞細亞,北連西伯利亞,南接長城。東西橫亙數千里,聲勢浩大。正統四年,脫歡死,他的兒子也先繼任太師,自稱淮王,其凶殘剽悍的個性遠勝其父。正統十四年(1449)六月,也先挾持已成傀儡的脫脫不花可汗分兵四路大舉侵犯明朝:第一路由脫脫不花可汗率韃靼部二十萬兵卒侵犯遼東、大寧兩大邊關重鎮;第二路由知院伯顏攻打宣府,進而威逼居庸關;第三路由兀哈良十萬兵馬組成,侵犯雁門關、寧武;第四路由也先親自率領三十萬瓦刺兵侵犯明朝北方重鎮大同。四路人馬七十萬,號稱百萬,氣勢洶洶。英宗皇帝朱祁鎮聞報,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在居庸關以北一個叫土木的地方與也先決戰,全軍覆滅,英宗被俘,史稱 「土木之變」。

蒙古部落長期生活在馬背上,能征慣戰,像一群豺狼。但由於遊牧經濟的單一性,影響著蒙古人的生計。他們 「人不耕織,地無他產」。牧民無鍋,「不得已,至以皮貯水,煮火以為食。」衣帛等生活物質全賴邊貿甚至掠奪供給。同時,蒙古各部落互不團結,經常相互征伐。為了休養生息,他們藉著 「土木之變 」的勝利,便要求明朝向他們 「封貢」,若朝廷年年向他們 「封貢」,他們便不與明朝為敵。

「封貢 」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們要明朝每年送一些生活物資給他們,不然的話,他們沒法生活,就不得不來搶明朝的東西。這實際上是要明朝向蒙古進貢的一種客氣說法,是為了雙方都好下台。景泰皇帝朱祁鈺迫於當時的情況,只得答應每年向蒙古 「封貢」。近百年過去了,嘉靖皇帝坐上了龍庭,他認為堂堂的大明王朝,「封貢 」實際上是一種國恥,等他把國家經營的有些實力後,就斷然拒絕再向蒙古 「封貢」。為了給明朝一點顏色看,最靠近明朝疆土的蒙古土默部落首領俺答率領六萬精兵,突然向京城以北的薊州發動了攻擊,並大有攻下薊州後再圍困京城之勢。

薊州守軍不足一萬,且大多養尊處優慣了,哪見過這種陣勢,夷兵一來,他們就嚇得龜縮在城裡,不敢出戰,只是將告急的文書,一封接一封地往京城送。此時,嚴嵩登上首輔之位不足半年,鑒於京城之兵有限,向薊州派出援兵,夷兵很可能會轉過頭來打京城,那時情況更糟,嚴嵩便請求嘉靖皇帝迅速向就近的幾個省下旨,讓他們派兵勤王。

第三天,大同總兵仇鸞率兩萬將士第一個趕到。嘉靖皇帝下旨,讓他不必進京朝見,直接引兵迅速去救薊州。這一日,俺答指揮夷兵攻城正急,且已打開一個口子,城破在即。忽然一個探馬來報,說明朝的援兵到了。俺答冷笑一聲,說:「明朝皇帝黔驢技窮,終於不顧京城的安危犯險來援薊州。不過晚了,等我今日破了薊州,再拿京城。」隨即便召來大將烏拉歸和嘎日楞,命令他們:「明朝大軍來援,本王令你二人帶領本部軍馬前去抵敵,不得有誤。」

烏拉歸和嘎日楞領令,帶了本部一萬夷兵來迎仇鸞。見了仇鸞,烏拉歸喝道:「來將通名,本將手下不斬無名之輩。」

仇鸞遙見夷兵攻城甚急,喊殺之聲不絕於耳,恐薊州有失,自己脫不了干係,便一邊揮刀躍馬向前,一邊大罵:「狗韃子,休要張狂,待仇爺爺來取你首級!」

仇鸞乃大同名將,一把大刀不知殺了多少天下好漢,一個烏拉歸豈是他的對手。戰五合,一刀將烏拉歸斬於馬下。嘎日楞的武藝在烏拉歸之下,見仇鸞僅五合就斬了烏拉歸,大驚,急要掉頭逃跑,仇鸞馬疾刀快,飛馬上前,一刀又將嘎日楞劈於馬下。隨即指揮軍兵,像切西瓜一樣殺散了那一萬夷兵,直撲薊州城下。

圍城的夷兵措手不及,見仇鸞一把大刀上下翻飛,那些夷兵夷將碰著死粘到亡,剩下的就像炸了群的鴨子,四處亂奔亂跑,呼救慘叫之聲,駭人驚心。那些正在攻城的夷兵嚇壞了,一個個從攻城的雲梯上跳了下來,企圖逃跑,僅這樣摔傷摔死的也不知有多少。俺答沒料到明朝還有這麼厲害的將領,一來就連斬了自己的兩員大將,打散了攻城的夷兵,致使到手的肥肉又丟了,只得收攏敗兵,再作計議。

夷兵先鋒禿鷲是俺答帳前第一猛將,他出班說:「末將已探明情況,明朝來援之兵不是守衛京城的兵馬,而是大同的勤王之兵,總兵叫仇鸞。」

俺答吃了一驚:「啊,他們的勤王之兵來得這麼快呀!」

禿鷲說:「大王休慌,趁仇鸞剛到,立足未穩,末將這就出去挑戰,務要斬了他以挫敵軍銳氣,那時再奪薊州易如反掌。」

仇鸞殺退攻城夷兵,退到城裡與守軍兵合一處,正在交換軍情,計議守城事宜。忽有探子來報,說有夷兵先鋒禿鷲引兵三千在城下叫罵,單挑仇鸞出戰。守城主將連忙對仇鸞說:「禿鷲乃俺答手下第一猛將,有萬夫不當之勇。仇將軍休要理他,只須嚴守城池便了。」

仇鸞說:「化外夷兵,有甚可懼。仇某正要斬其主將,讓他知道本將軍的厲害。」

守城主將說:「仇將軍休要逞一時之勇,守城要緊。」

仇鸞說:「仇某單騎出城,不帶一兵一卒。將軍在城頭為仇某擂鼓助威即可。」遂不顧守城主將勸說,一人一騎,出來與禿鷲決戰。

仇鸞來到城外,大罵禿鷲:「化外夷蠻,焉敢犯我大明疆土,還不快快前來送死!」

禿鷲正要上前,身邊一夷將大呼而出:「仇鸞,安敢視我軍中無人,本將特來取你首級!」言訖,拍馬揮槍,直取仇鸞。城頭鼓聲大作,戰十合,夷將被仇鸞一刀砍於馬下。城頭明軍,大聲喝彩,歡聲雷動。

城頭明軍大聲喝彩,激怒了禿鷲身邊的另一名夷將,他挺著長槍,大喝道:「仇鸞,休要張狂,本將來也!」戰十合,又被仇鸞一刀劈於馬下。城頭明軍更加歡呼,擂鼓之聲,震天動地。

仇鸞連斬兩員夷將,嚇得其他夷將再也不敢出戰了。禿鷲一擺手中大錘:「仇鸞休走,待本先鋒來會會你!」

仇鸞道:「老爺我什麼時候說要走了,你看刀吧。」

仇鸞和禿鷲大戰,恰似棋逢對手,將遇良才,戰了個天昏地暗,也未分出勝負。明軍守城主將怕仇鸞有失,急令鳴金收兵。禿鷲不放,令夷兵亂箭齊發,要射死仇鸞。怎奈得仇鸞將一柄大刀舞得像風車一樣,水洩不通,毫髮無損,退進了城裡。

在其後的三天時間裡,俺答僅僅只組織了一次攻城,就這一次攻城,也被守城的明軍很快打了下去。接著,明朝各地的勤王大軍陸續來到,有的三五千,有的七八千,前前後後到達京城共有六萬之多。俺答一看大勢去也,再不撤兵也討不了什麼好,便拔營起寨,準備撤兵。正在這時,各地勤王之兵從四面殺來,仇鸞也大開城門從裡殺出,夷兵大亂,無心戀戰,裹著俺答,慌慌張張地滾回大漠去了。

此時薊州保衛戰,仇鸞勤王及時,作戰英勇,威震敵膽,嘉靖皇帝給他記了首功,並由總兵擢升為大將軍,封咸寧侯。對其他勤王姍姍來遲,甚至曾採取觀望態度的將領給予了嚴懲。仇鸞一時聲名大振,朝野上下,無不對其側目。

下來後,有部將討好地對仇鸞說:「嚴相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侯爺何不拜他為乾爹,朝中也好有人照應。」

仇鸞大喜:「說得極是。本侯這就寫拜貼,央人去說合。」

仇鸞身高八尺,氣宇軒昂,勇冠三軍,所向無敵。嚴嵩也正愛他。見仇鸞有拜貼來,欲拜自己為乾爹,喜出望外,當即大擺宴席,收他為自己的首席乾兒子。

卻說俺答本欲拿下薊州,再威脅京城,給嘉靖皇帝一點顏色看看,逼著明朝向其封貢。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扔下一萬多具夷兵屍體,慘敗而歸。心中氣惱,半年後,他又慫恿匈奴首領狼台吉率兵三萬,以河套為依托,來犯陝、甘邊區,並深入陝、甘腹地,燒殺搶掠,對明朝進行瘋狂的報復。

河套就是今天寧夏和內蒙古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大片黃河沿岸地區。這裡由於黃河氾濫,十種九不收,因而被當地老百姓拋荒,成為一片無人管顧的廢地。糧食不能種,但長出的水草卻特別肥美,這對元蒙遊牧部落來說,是他們休養生息的最佳地方。所以,河套地區從正德年間起,因無人管顧便被夷人控制。幾十年來,他們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根據地,不但飼養的兵強馬壯,現在竟然打起了大明王朝的主意。

嘉靖皇帝接到陝、甘邊區的告急文書,急召嚴嵩等大臣商議對策。嚴嵩說:「大將軍、咸寧侯仇鸞,武藝高強,且在薊州之戰中打得俺答聞風喪膽。皇上可下旨令他前往驅逐夷兵,保我大明邊庭安寧。」

嘉靖皇帝:「好。朕就加封仇鸞為征遠大將軍,前往陝、甘征討匈奴賊寇。」並親自召見仇鸞,勉勵他說:「我朝自英宗皇帝起,近百年來一直向元蒙各部落封貢,實乃我朝奇恥大辱。愛卿此去一定要整飭兵馬,給狼台吉以沉重打擊,揚我國威,使元蒙各流寇部落再也不敢窺視我朝。「仇鸞奮然回答:「微臣赤誠報國,絕不辜負皇上的聖恩。」

仇鸞率五百親兵就要到陝、甘任所去了,嚴嵩親自為他送行,說:「為父薦你為征邊將軍,是希望你能夠建功立業,名垂千古。元蒙流寇以賀蘭山、狼山和大青山為巢穴,盤踞河套地區已久,你此去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急躁冒進,弄個千古遺恨。」

仇鸞說:「多謝爹爹關照,孩兒謹記在心,定痛擊匈奴流寇,揚我國威。」

《刀刃上的明朝權臣——嚴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