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無字碑 誰來接班

杖殺王慶之以後,李昭德與武則天有過談話。

內容當然是接班人問題。這是國家的大事,也是女皇的心事,不能不談,只不過王慶之沒有資格。實際上這個小人之罪,並不在要廢誰立誰,而在妄議。儲君乃國本,立儲乃大計,也是你一介草民可以品頭論足、說三道四的?

更何況女皇當時正在糾結。

糾結在情理之中。想當年,秦始皇沒能事先立儲,結果二世而亡。晉武帝嚴守宗法制度,結果也二世而亡。漢武帝立了太子又殺太子,結果後繼無人。唐太宗則不但一手製造了玄武門之變,還一手鑄成大錯——當初如果不聽長孫無忌他們的,堅持選擇李恪而非李治,李唐豈會變成武周?

誰來接班關係重大,前車之覆也殷鑒不遠。

但,武周更麻煩。

麻煩倒不在政權來自篡奪,而在武周情況特殊。因為照理說,如果皇帝有兒子,皇位就應該傳給他,或者皇子中的一個。然而武則天的皇位,卻恰恰從兒子那裡奪來。這費盡心機歷盡艱險才弄到手的東西,有還回去的道理嗎?

不要說武則天,換了別人也想不通。

不能傳給兒子,就只能傳給兄弟、侄子、女兒。可惜儘管「兄終弟及」也符合繼承法,則天皇帝卻不是兄,也沒有幼弟。傳給女兒也不行。女兒當皇帝,女婿算什麼?皇夫或男皇后嗎?再說女兒死了以後又傳給誰?外孫女嗎?

兒子、女兒、兄弟都不行,便只能傳給侄子。侄子也有兩種。一種是李治的,但那還不如中宗李顯或睿宗李旦,好歹也是女皇陛下自己的親骨肉。這樣算來算去,可以考慮的就只有武家的侄兒,而且人選現成。

這個人就是武承嗣。[1]

武承嗣是武則天同父異母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元爽和哥哥武元慶與他們的後母,也就是武則天的生母榮國夫人關係惡劣。因此武則天當了皇后以後,便將這兩個哥哥貶到地老天荒,表面上謙遜退讓,實際上公報私仇。武元爽甚至還被牽連到武氏投毒案中,家屬也被流放到嶺南。這種一箭雙鵰借刀殺人的伎倆,武後一直玩得十分順手。

至於父親武士擭的爵位,則由外甥賀蘭敏之繼承。

可惜賀蘭敏之同樣必須去死,武則天這才重新想起本家的人,也才將武承嗣從嶺南接回繼承周國公的爵位。鹹魚翻身的侄兒倒是乖巧,並不記恨姑姑的殺父之仇,反倒心甘情願充當鷹犬和走狗,因此武周革命之後便被封為魏王。

說起來武承嗣也確實賣力。那塊刻著「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字的石頭就是他偽造的,蕭淑妃兩個兒子的謀反案也是他指使周興炮製。已經很難統計,此人究竟夥同其他酷吏為姑姑搬掉了多少絆腳石,又陷害了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王慶之出面組織的請願活動,他是總導演。

只不過這一回,是為了自己。

不能說女皇沒有動過立武承嗣為儲的念頭,事實上王慶之起先也頗受優待。陛下甚至給了他特別通行證,以便隨時可以出入宮廷面陳己見。這就足以讓他得意忘形。

但,為什麼又被一腳踢了出去?

因為李昭德給武則天打了預防針:承嗣既已封王,那就不宜再拜相。以皇親國戚之尊,而居中央政府之要,是不合適的,也是有風險的。魏王的權力不能太大。

女皇解釋:承嗣是朕侄兒,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說:兒子尚且有篡位弒父的,何況侄子?

女皇猛省:我沒想到! [2]

想法變了,心情和感覺也會變。此刻的王慶之在女皇陛下眼裡,已經由採花的蜜蜂變成了逐臭的蒼蠅。然而這傢伙卻不識大體,還要糾纏不休,便只能一掌拍死。武則天沒把他交給武承嗣,而是交給李昭德,意思十分明顯。

李昭德卻意識到,這是一言興邦的難逢機會,於是趁熱打鐵向武則天進言:請陛下想想,自古以來有侄兒為姑姑立廟的嗎?天皇是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沒有誰比他們跟陛下更親,陛下當真忍心天皇得不到祭祀嗎? [3]

女皇無言以對。

第一次儲位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但絕不意味著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實際上李昭德不過延緩了火山的爆發,他的說詞也並非完全在理。沒錯,歷史上是沒有侄兒為姑姑立廟的事情,但是請問有女人當皇帝的嗎?既然如此,怎麼就不能像祭祀媧皇(女媧)那樣祭祀女皇呢?講不通吧?

其實真正打動武則天的,是「弒君篡位」四個字。這讓她頓時明白,此刻無論立誰為儲都有風險,上上之策是既不斷絕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同時保留李旦的皇嗣身份。皇嗣跟太子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認可血緣,後者才確定權力繼承的政治關係。因此誰來接班,仍然是巨大的懸念。

懸念即伏筆,伏筆即炸藥,炸藥即隱患。此後,兩派鬥爭的激烈程度如下表所示,不亞於革命之前。

◎武周革命前後與儲位之爭有關事件一覽表

年份 年號 月份 事件 684 光宅元年 二月 中宗李顯被廢,睿宗李旦繼位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則天稱帝,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武承嗣封魏王,武三思封梁王,諸武皆封王,諸親信賜姓武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殺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九月 王慶之率眾情願廢皇嗣李旦,立武承嗣為儲;武承嗣和來俊臣誣反對派大臣謀反,數十人被殺 十月 殺王慶之,李昭德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來俊臣製造狄仁傑謀反案 693 長壽二年 一月 來俊臣誣陷皇嗣李旦謀反未遂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來俊臣與武懿宗等人製造大冤案 六月 來俊臣與李昭德同時被殺 698 聖歷元年 三月 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 八月 武承嗣卒 九月 李旦遜位,李顯立為太子 699 聖歷二年 七月 李武兩家子弟盟誓[4] 700 久視元年 正月 吉頊被貶出京 705 神龍元年 正月 女皇遜位,李顯復辟

不難看出,這一階段的鬥爭有兩條線,一是主張仁政的官員與酷吏鬥,二是擁戴李家的大臣與諸武鬥,而諸武與酷吏是聯手的。其中大案有兩個,一是靠安金藏以死相爭才平息下來的皇嗣李旦被誣案,二是神功元年的謀反案。第二個倒不是冤案,卻因為主犯血口噴人,酷吏趁機株連,被滅族的海內名門多達三十六家,判處流放的達一千多人。[5]

武周時代,照樣還有血雨腥風。

實際上在王慶之上書之後,被打死之前,就已經有數十個高級官員被殺。罪名又照例是謀反,製造冤案的照例是武承嗣和來俊臣,真實原因也當然是這些人都反對廢皇嗣而立魏王。這個時候李昭德還敢說話,是因為他摸透了武則天的心思:唱反調的不能容忍,為她著想則另當別論。因此武承嗣又想故伎重演時,女皇回答:你比不上李昭德。[6]

不過,李昭德最後還是與來俊臣同時被殺。只用一句話就把來俊臣送上刑場的吉頊,則在兩年半以後被貶。原因是這位進士出身的宰相,不但變成了李家的太子黨,而且公開表現出對諸武的不屑。龍顏不容觸犯的武則天決定教訓一下這傢伙,也讓大家知道現在是誰的天下。

於是在一次朝會上,當吉頊又要引經據典時,武則天卻攔腰截斷。她說:每次上朝你都喋喋不休,朝臣和朕早就不勝其煩,不如來講個故事。當年,太宗皇帝有匹烈馬,誰都馴服不了。朕卻說,這件事一點兒都不難,只要有三樣東西就行。先用鞭子抽。不服,用鐵錘打。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喉嚨。朕的這股豪氣,太宗皇帝可是大為欣賞。

然後女皇問:你莫非要弄髒朕的匕首嗎?

魂飛魄散的吉頊只能伏地求饒。

吉頊一案意義非凡,因為他原本投靠了武承嗣。神功元年的謀反案,就是他向來俊臣舉報,由武懿宗審理的。現在連他都反對諸武,很能說明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因此,當貶往外地的吉頊向武則天辭行時,女皇接見了他。

陛下吩咐賜坐,問他有什麼要說。

吉頊問:和水土為泥,有糾紛嗎?

女皇說:沒有。

吉頊又問:分一半為佛,一半為天尊,如何?

女皇說:那就有紛爭了。

吉頊頓首說:臣也認為是這樣。宗室和外戚各安其分就天下太平,勢均力敵就紛爭不已,請陛下三思。

女皇說:朕何嘗不知。但事已至此,又能怎樣?[7]

也許,這得去問狄仁傑。

[1]以下所述武承嗣事,無另注者均見兩《唐書》之武承嗣傳。

[2]這一段對話,《資治通鑒》繫於長壽元年(692)六月,在李昭德杖殺王慶之的天授二年(691)十月之後,但兩《唐書》之李昭德傳均繫於杖殺王慶之之前,且上下文緊相連接。本書認為兩《唐書》是,故從兩《唐書》。

[3]見兩《唐書》之李昭德傳,《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天授二年十月條。

[4]武則天在稱帝前一年即已改用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原來的正月改稱一月。因此久視元年正月實為十一月,與聖歷二年七月同在公元699年。李武子弟盟誓的時間,《新唐書·則天皇后紀》無記載,《資治通鑒》不詳,今從《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記為聖歷二年七月。

[5]本案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六神功元年正月條。

[6]這一冤案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天授二年十月條。武則天對武承嗣說的話見《舊唐書·李昭德傳》。

[7]以上見兩《唐書》之吉頊傳,《資治通鑒》卷二百六久視元年正月條。

《易中天中華史:女皇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