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下部 第三十四章

憶秦娥沒有想到,宋雨性格會這麼執拗。還有點像她小時候,不說話,但主意正得要死。是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死犟。動不動就要回去找她婆。有點像《西遊記》裡的豬八戒,一受挫折,就要回高老莊。弄得她還有些哭笑不得。

從歐洲演出回來很長時間,她都在應對媒體,做各種節目。無非是說秦腔怎麼好,走出國門怎麼受歡迎。但這次演出,給憶秦娥心中也造成瞭很大的陰影。那就是:歐洲觀眾看中國戲曲,更多的還是在欣賞“絕活”。她是憑著一身過人的武藝,穿越瞭七個國傢的五十多個舞臺,而讓演出商賺得盆滿缽滿的。出去的三十八人演出團,卻累得多數疾病纏身、遍體鱗傷。留下的,也隻是“中國演員功夫好”的名聲。作為演員,她第一次感到不滿足,甚至感到窩火。她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表演藝術傢,而是一個雜耍演員。在演出過程中,演出商甚至讓把大段精彩的唱腔都砍掉瞭,隻保留打鬥場面,累得她幾次暈倒在剛剛謝完幕的舞臺上。那也是因為強撐,才沒有在關上大幕前倒下的。幾次都是靠打強心針才緩救過來。她不想宋雨當演員,與這次歐洲之行也有絕大關系。她覺得演員,是真要拿身子骨當“鋼鐵長城”去拼命的。

過去憶秦娥是一個不太多嘴的人,團上怎麼安排,她就怎麼演。累死累活,遺尿吐血,也不想讓人知道。但這次回來,她主動找瞭薛團長,說:“以後出訪演出的節目,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能讓演出商說瞭算。如果不能完整呈現戲曲唱念做打藝術特色的,最好不要接。演來演去,既給團上掙不上外匯,也給演員撈不下歐元、英鎊。說是走瞭七個國傢的幾十個城市,可除瞭在車上睡覺,就是在劇場前後臺吃方便面,忙活化妝演出。給西方觀眾留下的印象,就是‘中國功夫好’,演員舍得出力。那有武術、雜技就行瞭,又何必要中國戲曲去呢?這樣的出國,以後團上就是簽合同,也少安排我。要去,咱們就完完整整演大戲。哪怕演一折,也得把一個故事講清楚瞭,讓人傢知道我們的喜怒哀樂、善惡是非跟他們是一樣的。我想我們能看懂他們的《悲慘世界》《人鬼情未瞭》,他們就能看懂我們的《遊西湖》《白蛇傳》《狐仙劫》。”

其實薛團長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當團長幾年來,已被藝壇“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變幻莫測”世事,搞得一頭霧水瞭。他時常翹著蘭花指,獨自在辦公室裡,哼著那首“想看個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流行歌,也終是理不出個帶團的頭緒來。一時要傳統,一時要反傳統;一時要簡約,一時要繁復;一時影視手段照單全收;一時外國音樂劇元素全盤植入。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借著媒體攻勢,“轟”地上天一個“精品”;“嘭”地又上天一個“力作”;好像是真把戲曲藝術“提升到一個新階段”瞭。可“各領風騷三五天”後,熱鬧的很快銷聲匿跡。時尚的又再次新鮮出爐。並且媒體又是鋼花四濺的“地毯式轟炸”。到處赫然寫著“全球震撼上演”。可隻“震撼”三五場,觀眾面大概波及不到一二十裡地,“全球上演”的巨幅廣告,又換成別的“人類巨獻”瞭。創作劇目也是層出不窮,見天有“禮花彈升空”。以他對藝術創作的規律認知,覺得一個團,三到五年搞一部原創劇目,都是很吃力的事。可現在好多團,基本都是一年上一個,甚至一年上好幾個。故事編不圓,人物立不起。動輒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並且還都在各種活動中得瞭獎。還都被吹捧為“真正的精品力作”。薛桂生的蘭花指,就抖動得,自己把它壓在桌面上,使勁朝平直地捋,都是咋也捋不平直地亂翻亂翹起來。他知道,幾乎全團人背後都在拿他的蘭花指開玩笑,打手勢。有時他一講話,就聽某個角落“哄”的一聲,爆炸出一片笑浪來。他知道,那又是誰拿他顫抖不已的蘭花指在搞怪瞭。

他自一上任,就為重排《狐仙劫》走瞭麥城。甚至一兩年內,在藝術決策上都有點說不起話。好在幾年間,憶秦娥帶頭,到處找秦腔老藝人,給她自己和團上,積累下瞭幾十本快失傳的老戲。不過閑話也很多,都說省秦都快成鄉下業餘戲班子瞭。但他咬著牙,硬是把這個積累完成瞭。現在看來,僅有這種“老戲老演”的“克隆”“翻版”,也是不夠的。好多戲的確粗糙、粗俗,甚至粗鄙化。作為省秦,掌握瞭這麼多資源,如果對這行事業的發展,沒有提升和推進,也算是白端瞭省級劇團的飯碗。他薛桂生可不想隻當個混飯吃的團長。他一再在全團會上強調,要僅僅為唱戲,就目前這麼個工資水平,他薛桂生早都改行瞭。可每當他下到關中農村集鎮,看見一場演出,有時竟然能有數萬觀眾擁到臺前,刮風下雨都不離不棄時,他就想流淚。他就覺得秦腔這東西,是值得他一輩子去求索、玩味的。既然大傢選他當瞭這個團長,他也想給這個團留點什麼。到底能留點什麼呢?遍訪大西北秦腔老藝人,從他們嘴裡摳出幾十本戲,從他們身上挖出幾十種絕活,固然是留下瞭點老本、根基。可僅有這些,還是無法讓秦腔再現生機的。他老想著二百多年前,秦腔男旦魏長生的發跡史。說到底,還是一種革新和創造。就包括梅蘭芳的成功之路,也是與創新分不開的。如果僅僅隻做瞭傳統的“克隆”,即使功底、技巧再好,原汁原湯再濃,也還是要被時代“敬而遠之”的。尤其是這次歐洲演出回來,包括憶秦娥在內的所有藝術傢,都提出瞭秦腔的存活方式與出路問題。他覺得,是應該對一些久演不衰的劇目,進行經典化修護的時候瞭。

他決定:再排《狐仙劫》。用幾十年對戲曲藝術的審美積累與認知,來完成這部作品的經典化提升。

他覺得,經過瞭二十多年的檢驗,這個劇目裡充盈的追求生命自由、掙脫物質奴役、淬煉生命境界、保護天賦傢園的多重思考,依然閃爍著熾熱的思想精神光芒。加之秦八娃特別會寫戲,幾乎場場精彩;人物個個鮮活;唱詞句句珠圓玉潤;每場演出,掌聲都會成百次響起。並且他覺得,這是一個真正可以稱為人類題材的好故事。面對越來越多的國際商業演出,重排這個劇目,意義也顯得特別重大。

在薛桂生看來,一個劇團,哪怕存活一百年,如果能留下一部傳之久遠的作品,也就算是貢獻巨大瞭。他常說,省秦如果能留下一本《遊西湖》《白蛇傳》《鍘美案》《竇娥冤》這樣的好戲,納稅人哪怕一年掏多少錢來養活,也就不算是“吃幹飯”瞭。問題是我們創造出這樣的“好貨”瞭嗎?我們創作的大多是“見光死”的垃圾。花錢無數,演出三五場就“刀槍入庫”,這不是對納稅人的犯罪嗎?雖然《狐仙劫》不是在自己手上首創、首演的,但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為省秦留下一點創作的雪泥鴻爪。而不是去“猴子扳苞谷”式地,無盡推出那些排出來即“封箱”“打包”,永遠隻能存活在各種先進材料與總結表彰大會上的“精品力作”。從秦腔歷史看,任何創作,其實都是集體所為。是一代又一代人對一個故事、一場好戲、一段唱腔、一句道白、一個動作,甚至一個鑼鼓點的反復敲打研磨,才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就連關漢卿、湯顯祖、孔尚任寫的戲,也是故事流傳經年後,被他們煉化成文。再由一代代藝人流血淌汗、增磚添瓦,才磨礪成瞭數百年閃亮不熄的舞臺珍珠。沒有人是可以越過前人的肩膀,突然為自己樹起一座高聳入雲的紀念碑的。一旦狂人太多,數典忘祖,也就必然制造出無盡的垃圾。還都當是創新、創造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瞭。也自然是要跳出些“泰鬥”“大師”來,把滑稽的高帽子,硬捆紮在自己的尖腦袋上,做小醜狀而不自知瞭。世人都說戲班子難帶,薛桂生倒沒覺得是人的問題。他既不怕羞辱、謾罵、攻訐、誣陷,也不怕誰端直朝他大腿上坐。他怕的是“亂黃”,看著忙忙碌碌,今天過節、明天獲獎、後天慶功的,把日子都慌慌完瞭,卻留不下一點文脈、做業。長此以往,他這個男不男、女不女的“二刈子”團長,也就白當,更讓人白罵瞭。他必須把自己的思考付諸實踐。他甚至頂住瞭各種幹預壓力,讓《狐仙劫》第三次上馬瞭。

這一次,薛團是拿出瞭玩命的精神。他不僅請秦八娃對劇本做瞭必要的修訂,而且在表導演、作曲、舞美,甚至包括服裝、道具、化妝上,都做瞭全面提升。他說,這次提升不是“燒錢”,不是“比闊”,不是“炫技”,而是要“精細”“精到”“精確”“精粹”化。哪怕一招一式、一個眼神,都要在傳統的框范中,找到現實感情的合理依據。不要為傳統而傳統,為技巧而技巧,為表演而表演。要讓內心外化出程式,而不是用程式遮蔽內心。既要讓觀眾欣賞到傳統的絕妙,更要讓觀眾看到活在當下的生命精神律動。總之,他是有一套理論,在那裡指導著他的藝術實踐。他是團長,又是總導演,因此,在這場要為秦腔“留下一點文脈、做業”的“精粹化”藝術創作過程中,他與方方面面,幾乎是進行瞭堪稱“決絕”的較量。很多平常看來已經很藝術化瞭佈景、道具,都做瞭反復的回爐加工。連老狐仙的一根蒺藜拐杖,也是先後打磨瞭四五次,才被他“拍板定案”瞭的。有那平常好以嘲弄娛樂團領導為快事的,甚至把薛團的“拍板定案”動作,演化成瞭用蘭花指在桌上蜻蜓點水的曼妙揉摸。自是要惹得人人噴飯瞭。

薛團的嚴格,甚至把以裝臺聞名於世的刁順子,都惹得大為光火起來。好多佈景道具,依然是請刁順子團隊承包制作的。以刁順子的精細認真,還沒有哪個院團是感到不滿意的。就連北京人藝來演出《茶館》,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那些正規班底,來西京演世界名典,都是他刁順子帶人裝的臺。省戲曲劇院多大的門樓子,四個團的臺子,都是他刁順子常年包瞭。不信還伺候不瞭你一個小小的省秦。伺候不瞭你“薛蘭花”瞭。哼!刁順子本來是不想罵人的,加上薛團平常待他也不薄。可這次實在是忍無可忍瞭。氣得他,也當眾學起瞭薛團指斥他的蘭花指。說為一個狐仙打坐的蒲團,他刁順子親自修改瞭七次,還是被薛團翹著蘭花指打瞭回來。這不是生生地折磨人嘛!他終於在一氣之下,宣佈他公司的全體職員,撤出《狐仙劫》劇組瞭。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人傢端直去給從美國百老匯來的《媽媽咪呀》劇組裝臺去瞭。據說身邊還配瞭漂亮的女翻譯跟出跟進呢。

好多人都說薛團這次是瘋瞭。幾乎沒有不埋怨、不譏諷、不在背後說怪話的。有的當著面就開瞭火:說這就是唱戲,唱戲終歸是假的。你要想制造“神舟十號”瞭,應該讓國傢給你重新任命職務。這個隻相當於正處級的戲班子領班長,恐怕是完成不瞭如此高難度“發射”任務的。任你再說,再譏諷,他還是要按他的想法去操作,去實踐。就連憶秦娥這樣好說話的演員,這次排練,也前後跟他鬧崩瞭幾回。憶秦娥說,連她都不知戲該咋演瞭:唱腔嫌粗糙;道白嫌不走心;動作嫌賣弄技巧。那你要我幹什麼?憶秦娥從本質上是願意炫點技、願意表現些絕活的,因為她這方面的確過硬。在當今戲曲舞臺上,都是鳳毛麟角的。完全賣弄技巧,搞雜耍,她不甘心;可一旦大幅度減少技巧、絕活,她又覺得表演有些失色,甚至失重。而薛團要求的就是“精確”二字。什麼是“精確”呢?有時為一個舞臺動作呈現,他們可以試驗一天。站著爭執不行,就坐下來辯論。唱腔也是一樣,連每句唱的換氣口,他都要找幾個老音樂傢來現場研究。直到唱得氣息通暢,字正腔圓,感情表達準確瞭才放過。他是要通過“精確化”,來克服秦腔那些嚴重脫離劇情,哪怕把腦袋唱得缺血缺氧,隻要觀眾掌聲不“給勁”,不“炸堂”,不“掀頂”,都死不停止拖腔、甩腔的壞毛病。

一部《狐仙劫》的重排,整整折騰瞭八個多月。要放在平常,三四本大戲都排出來瞭。而薛團還搖著頭,翹著蘭花指說:“如果再有八個月,也許這個戲,會流傳得更久遠些。”

這次演出,果然各方一致好評如潮。薛團專門邀請瞭全國七八個大劇種的專傢,來會診把脈。大傢共同的認知是:秦腔新時期真正的原創經典誕生瞭。

也就在這個時候,米蘭又一次從美國回來瞭。

米蘭現在是美國一個藝術基金會的小頭目瞭。專門負責亞洲這一塊藝術交流活動。她自上次看瞭憶秦娥的戲,心中就暗暗產生瞭一個想法:一定要把秦腔介紹到百老匯去演出。就像當年梅蘭芳進百老匯一樣。那畢竟是一個讓世界認識中國藝術的大舞臺。尤其是秦腔,她為之付出瞭十五年青春生命的藝術,就更希望能在那裡展示瞭。

關鍵是憶秦娥有這個實力。她看過百老匯不少演出,覺得憶秦娥是一定能在那裡打響的。

他們這次來,就是選節目的。看瞭《狐仙劫》,藝術總監和一個資深演出商,幾乎當晚就定下瞭去百老匯的演出事宜。不過,米蘭有一個要求:

一定要把她的師姐胡彩香帶上。

在談判過程中,薛桂生是咋都不同意加進這個縣劇團演員的。他認為,現在的戲,經過很長時間磨合,換誰都是會影響“一棵菜”藝術的。

但米蘭很堅決,說胡彩香唱得極好,必須隨團去百老匯演出。

薛團看米蘭這樣堅持,也不能不有所妥協。

最後達成的協議是:讓胡彩香唱一段伴唱。舞臺調度做適當修改,爭取讓胡彩香亮一下相。讓她一邊唱,一邊在一個遙遠的山頭上,向遠處瞭望瞭望即可。

去百老匯的演出,就算敲定瞭。

《主角》